天天看點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文/前 方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味,農家柴火竈。柴火竈,家鄉農村居家必備,“龐大”而堅固,“永久”而實用,往往是請當地久負盛名的“竈師傅”用心打造的固定“竈具”。

  打造“打竈”,“打竈”是絕活,哪怕是起屋造廈的泥瓦匠,打出來的竈不是中看不中用,就是經久不經燒。柴火竈,主體由磚土壘砌,外壁由石灰或水泥粉刷而成。講究一些的竈面鋪層瓷磚,清潔美觀,便于抹洗。竈台齊女主人腰部,約一米左右,竈圍呈圓弧形,操作便利。竈面架兩口一前一後一小一大的鐵鍋,平日燒小鍋,來人來客、逢年過節燒大鍋。竈台右方,放置油罐、鹽罐和自制豆豉等調料。竈角靠牆壁矗立一高高的煙囪,伸出房頂外,排放廚房煙霧。竈門大小适中,立體矩形,竈門口上方吊一隻炊壺炊水,從省柴省工出發,火燒熟了,水也開了。

  竈門下砌一圈圍欄灰膛,以防火安全起見,儲存未燃盡的餘火和地灰(草木灰),灰膛旁備有火鉗、吹火筒、撈火棍、拖耙。俗話說,人要虛心,火要空心,火鉗夾柴架柴,撈火棍掏空撥火,吹火筒生火燃火、拖耙扒出竈膛灰燼,火才燒得旺盛。灰膛前放一固定矮石墩或小闆凳,石墩坐上去夏天涼爽,冬天加一塊棉墊甚覺暖和。

  柴火竈的燃料,都是農作物稭稈,枯樹葉樹枝,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小火做飯,大火煮粥,火能大能小,要大就大,要小則小。麥草、稻草、樹葉引火生火,棉梗、豆梗,麻梗、高粱梗、枯樹枝、劈柴是上好的主要燃料,真應了那句俗語:讨就讨個胖婆娘,燒就燒個大火相。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俗話說,女人的廚房,男人的水缸。我家家大口闊,老的老小的小,雖說家裡有活錢,但田裡缺勞力,張嘴吃飯的11人,不說吃穿開銷,多一個人多一瓢水,冷水要人挑,熱水要人燒,水都比别家要的多。奶奶和母親是廚房的主人,母親白天上工勞動,趕早趕晚替換奶奶,再後來妹妹大了有個幫手,淘米洗菜、添柴加火、刷鍋洗碗,爺爺和我幹挑水的差事,父親長年在外工作,隔三差五回家幫襯。雖說催工不催食,而農忙趕活,老小上陣,齊心合力,不能捏着肚子餓,隻得先填飽肚子再說。

  柴火竈,大鍋大竈,燒火做飯,燒水煮粥,蒸饅頭,炕粑粑,熬糖稀,炒臘鍋,蒸、炒、焖、煮、炸、煎、鹵,樣樣适用,無所不能。底火可燒水、煮食、加熱、保溫,劈柴火澆滅後還可以當木炭生爐子、炖火鍋。竈火“照火”,夜晚可照明洗涮,冬天能烤火取暖。

  竈台高築,一口一尺二高的土竈,一口一尺二大的鐵鍋,一頂木鍋蓋,一把鍋鏟,一把鍋勺,一把鍋杪,一把菜刀,一塊砧闆,一塊抹布,水瓢,水桶,水缸,米缸,醬缸,茶壺,腌菜壇,一應俱全,萬事俱備。俗話說,鍋朝天,碗朝地。竈旁倚壁擱置一雙開門碗櫃(櫥櫃),櫃上層内收納剩飯剩菜,櫃下層覆放碗、盤、鉢、盆,櫃外上方挂一隻筷簍,插放筷子、調羹、湯勺,小小廚房,小小竈台,倒也收拾得有闆有眼,有條有理,幹幹淨淨,規規矩矩。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有村莊的地方就有炊煙,有煙囪的地方就有家園。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不可怠慢。黎明即起,雞叫三遍鳥噪林,炊煙升起,要“過早”下地了;日上中天,雞鳥覓食,炊煙升起,要回家“邀中”歇息了;夕陽西下,鳥歸林雞上籠,炊煙升起,要收工“宵夜”了。農村人勞動大體力重,一口不飽渾身不好,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九碗飯,一頓不吃心發慌。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

  魚活一池水,人活一張嘴。廚房雖然低矮窄小,煙熏火燎,卻也親切溫飽,魂牽夢繞。一人有福,帶動滿屋,一家有菜香,一台同“分享”,一旦誰家炕鲊裹子、炸花生米、煎魚、炒肉或鹵菜,菜香氣味飄溢彌漫,藏不住的美味鑽進左鄰右舍,乃至一台子人家都能聞到。袅袅炊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綿綿親情圍繞的時候,袅袅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是脈脈溫情流淌的地方,大人圍着鍋台忙,小孩圍着竈台歡,溫馨濃濃,其樂融融。

  唯生命與美食不可辜負。時下,人們的飲食觀念與時俱進,十分講究,追求生态農業,健康美食,向往并鎖定有機食品,有機蔬菜,這是大衆食文化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雖說如今燒火做飯早已用上了液化氣、天然氣和電,但仍有不少人家不舍柴火竈,獨戀煙火味。土竈鐵鍋木柴火,家菜土味新鮮貨。農家菜既接地氣又上檔次,吸引了城市人的眼球和味蕾。以緻商家紛紛打出“土菜館”“大衆餐”的土菜旗号,打造“農家飯”“家常菜”的農家品牌。

  “柳影人家起炊煙”。呵,農家柴火竈,難忘的煙火味,不舍的家鄉菜,萦繞時空的鄉土氣,氤氲心靈的故鄉情。

  2021/10/15于周子河畔

前 方:人間煙火柴火竈  人間煙火柴火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