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培倫,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雖然他犧牲的時候年僅25歲,但他文武雙全,在近代史上知名度極高,是有名的“喻培倫大将軍”。如今在他的故鄉四川省内江市,仍然矗立着“喻大将軍紀念碑”和“喻大将軍紀念館”,用以緬懷先烈。

不過,一般人或許不知道,雖然喻培倫毫不惜身慷慨赴義,但他生前卻曾堅決阻止他親弟弟做烈士,這是為什麼呢?
欲知原委,需從喻培倫的家庭說起。1886年,他出身于一個富裕的糖商家庭,3年後,他的弟弟喻培棣誕生。相對優裕的家境,使得兄弟倆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喻培倫天資聰穎,喜好機械,少年時期就開始對所處的晚清社會産生了強烈的批判意識。而他成長期間遇到的魏楚珊老師,“讀經世書,練幹濟才”的指點,更是為他打開了新的大門。
在喻培倫的影響下,弟弟喻培棣亦快速成長。1905年,兄弟倆一同赴日留學,期間一起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初,為了瓦解清廷的統治,同盟會在孫中山和黃興的共同上司下,策劃在廣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起義。
這次起義與孫黃以往發動的曆次起義不同,不再是用大量金錢運動少數舊軍隊及會黨人士發動,而是準備由同盟會中的精銳,自願報名組成“選鋒”(也就是敢死隊),直撲兩廣總督署,俘虜總督張鳴岐,一舉奪取勝利。
不過,由于敵衆我寡,力量懸殊,包括黃興在内,起義之前對于結局并不敢過分樂觀,他們多數人都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參加選鋒,其中就包括喻培倫兄弟。
于是,在喻氏兄弟間發生了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大的争執。喻培倫自已毫不猶豫就報了名,卻堅決反對弟弟參加“選鋒”。喻培棣很生氣:“舉義,誠知必死,然死國義也。吾人不肯死,誰肯死者?國事不可挽矣!”
然而,喻培倫卻曉之以“理”:家中尚有高堂二老,需人盡孝,且如今喻家家境逐漸衰落,若于起義中兄弟皆亡,置父母二老于何地?
最終,喻培倫以兄長的威信和“革命為先,家國兼顧”的理由說服了弟弟。臨别之際,兄弟二人抱頭痛哭,心知這一去之後再無相見之日。後喻培倫在起義中壯烈犧牲,成為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是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的11位大将軍之一(其中包括黃花崗烈士二人,另外一人為饒國梁,重慶大足人)。
而喻培棣在民國成立後長期定居内江,孝養雙親。1950年,喻培棣在内江病逝,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