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培伦,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虽然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5岁,但他文武双全,在近代史上知名度极高,是有名的“喻培伦大将军”。如今在他的故乡四川省内江市,仍然矗立着“喻大将军纪念碑”和“喻大将军纪念馆”,用以缅怀先烈。

不过,一般人或许不知道,虽然喻培伦毫不惜身慷慨赴义,但他生前却曾坚决阻止他亲弟弟做烈士,这是为什么呢?
欲知原委,需从喻培伦的家庭说起。1886年,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糖商家庭,3年后,他的弟弟喻培棣诞生。相对优裕的家境,使得兄弟俩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喻培伦天资聪颖,喜好机械,少年时期就开始对所处的晚清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而他成长期间遇到的魏楚珊老师,“读经世书,练干济才”的指点,更是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
在喻培伦的影响下,弟弟喻培棣亦快速成长。1905年,兄弟俩一同赴日留学,期间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初,为了瓦解清廷的统治,同盟会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共同领导下,策划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这次起义与孙黄以往发动的历次起义不同,不再是用大量金钱运动少数旧军队及会党人士发动,而是准备由同盟会中的精锐,自愿报名组成“选锋”(也就是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署,俘虏总督张鸣岐,一举夺取胜利。
不过,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包括黄兴在内,起义之前对于结局并不敢过分乐观,他们多数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参加选锋,其中就包括喻培伦兄弟。
于是,在喻氏兄弟间发生了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大的争执。喻培伦自已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却坚决反对弟弟参加“选锋”。喻培棣很生气:“举义,诚知必死,然死国义也。吾人不肯死,谁肯死者?国事不可挽矣!”
然而,喻培伦却晓之以“理”:家中尚有高堂二老,需人尽孝,且如今喻家家境逐渐衰落,若于起义中兄弟皆亡,置父母二老于何地?
最终,喻培伦以兄长的威信和“革命为先,家国兼顾”的理由说服了弟弟。临别之际,兄弟二人抱头痛哭,心知这一去之后再无相见之日。后喻培伦在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赠的11位大将军之一(其中包括黄花岗烈士二人,另外一人为饶国梁,重庆大足人)。
而喻培棣在民国成立后长期定居内江,孝养双亲。1950年,喻培棣在内江病逝,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