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人》第三季深耕中共精神譜系,以電視藝術為時代寫照

"我仍然不得不說,我隻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來自舊中國的窮孩子,我可以說,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如果你的工作做得不好,如何報答黨的好意?"

這是87歲的中國第一代刑事科技警察,中國首席追蹤檢查專家崔道志先生在第三季《讀書人》舞台上的鄉村語言。從1953年12月26日入黨那天起,"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就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中。1994年退休後,又工作了27年,隻尋求餘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技能、經驗,回歸社會,回歸黨。

10月9日晚,在以"你會愛TA很久嗎?"為主題的節目第二集中,崔老"起步永不前行"的人生故事感動了無數觀衆。

《讀書人》第三季深耕中共精神譜系,以電視藝術為時代寫照

崔道志,第二期《讀書人》節目嘉賓

值此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年頭,弘揚中共精神傳承是電視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作為中央廣播電視台的現象文化節目,《讀者》從三年前創作的《時代畫像》開始,邀請了一大批中共優秀代表進入本季節目,陪伴觀衆在他們充滿人性光彩和時代張力的氣氛中,感受中共豐富而廣闊的精神譜系。

共産黨占總數的近一半

每個故事都是精神譜系的一個切口

自2017年以來,已有130多位城市讀者以"大聲朗讀"的名義登上文化舞台,讓觀衆一睹130多種不同的景觀和風景。這些精彩生動的面孔,聚集在奮進中國的拼圖中,也讓《讀者》逐漸實作了從藝術到時代的更新。

當我們仔細梳理本季《讀者》的嘉賓陣容時,會發現一個清晰的"精神譜系"系列,其中幾張生動的面孔:48位主賓,中國共産黨有23位委員,占比48%。

《讀書人》第三季深耕中共精神譜系,以電視藝術為時代寫照

張貴梅,《朗朗的讀者》第三季首位嘉賓

從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一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到展現"抗貧"精神的麗江華平女子中學書記、校長張貴梅,"抗疫精神"的人民英雄、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張定宇, 解讀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的"載人航天精神"。《讀書人》除了在地圖、醫藥、公安、農學、教育、法律、體育、文化等各大領域戰鬥的許多優秀黨員外,各自講述了一個關于他們的故事,即發揚中共精神譜系的一刀切。

《讀者聚焦好共産黨人》第三季有什麼意義?第一集結尾,走進閱覽室的讀者陳二軒帶來的一段話,足以代表節目的聲音。

作為中共"大"紀念館的志願者講解員,陳二軒每次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在面向黨旗的"大"聚會場所重溫入會誓言,都會堅定他作為志願者的信念,"一次在我之後的講解, 一個長得像中學生的人對我說,'哥哥,我也想像你一樣,做一個志願者講解員,講解革命的曆史,發揚黨的建設精神',我還是忘不了他堅定的眼神。也許,在我的解釋過程中,會播下一顆種子,它會生根發芽,投向太陽。"

不要忘記原作,以便更好地走向未來。在百年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的中共精神譜系,是曆史的沉澱和信仰的升華,不僅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共不忘初念、不忘使命、永锵奮戰的精神源泉,也是驅使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強大引擎, 乘風破浪,銳意進取。

《讀書人》發揮到文化人、情感化、審美教育的内容優勢,發揮主舞台現象級節目傳播優勢,引領廣大觀衆從人性的榮耀中感受到精神的脈搏。而這一鮮明的主題主線,也建構了節目超越前兩季的堅實核心,使其強烈地展現了培根鑄造靈魂的作用,未來的格局,集中的能量。

立體诠釋國家情懷,為人民服務

"貢獻一切"是這個舞台上最動人的告白

在已經播出的兩檔節目中,楊元喜、張桂梅、于正清、朱振剛、張定宇、崔道志等衆多優秀黨員作為"時間讀者"登台。

《讀書人》第三季深耕中共精神譜系,以電視藝術為時代寫照

董青采訪張定宇

這是一個團體或擁有"71獎章""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人民英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或者在各個領域都可以被稱為行業台鬥和星光熠熠的榜樣。在他們樸實無華的叙述中,國家、人民、奉獻、奮鬥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語。

北鬥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出生于澀北北部鄉下,父親過去在戰場上三次受傷,給他傳教。在和平年代的科技戰場上,楊元熙40多年的辛勤耕耘,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而且與成千上萬的北鬥人一起,改變了中國衛星導航受制于他人的曆史。

在通往災難的道路上,他被強烈的危機感所驅使:"有這麼多重要的基礎設施掌握在别人手中,這個國家的獨立政治,獨立的國防,獨立的經濟怎麼能被談論呢?""

在麗江華平女子中學的早期,條件艱苦,不需要任何東西。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17名教師走了9名,張桂梅主席在檔案整理後發現,剩下的八人,六人都是黨員。

"在抗日戰争期間,有一個黨員在位置上,他不會讓這個職位丢失,"張說。我們是黨的扶貧陣地,六個黨員丢掉了陣地,我們是什麼黨員?"還沒找到黨旗,就在牆上畫了一幅畫,寫了誓言,然後舉起右手,鄭重誓言'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一生'!

自1954年成立以來,國家調查隊的46名成員因各種原因在崗位上死亡,包括疾病,冰,車禍和河流撞車事故,其中一些甚至沒有墓碑。他們用汗水和生命測量了祖國的地圖,使崇山、野戈壁、江湖、原有森林,有了精确的坐标。

《讀書人》第三季深耕中共精神譜系,以電視藝術為時代寫照

"國家測試隊"嘉賓"讀者"

回憶起三次向登山黨委請願參加1975年珠穆朗瑪峰測繪任務,餘志永記得自己在日記中寫道:"人生可以有幾場戰鬥,這個時候什麼時候不打?"熱愛祖國,忠誠事業,拼搏拼搏,無私奉獻,是"國家考驗大團隊"的镌刻在信念的骨子裡。

在與董青談起過去時,在武漢危機中挺身而出的共産黨員張定宇,似乎在平靜地談論别人的事情。每天回到煙花,"人民英雄"是普通人,他告訴大家:"人需要,也有工作,每天忙,是我最喜歡的事情。能夠有一點道理并幫助這個社會是件好事。"

被稱為"麥帕"的小麥育種專家朱振剛在節目中提到最多的是"老百姓"。小時候,奶奶經常告訴他,1942年,一個3歲以下的弟弟餓死了,死時隻有幾塊根本咬不住的硬玉米。從此,"讓衆人不餓死"成為朱振剛的動力。在他們家,妻子原來連莊研究卷心菜,女兒專攻蘋果,女婿從事畜牧業專業,一切為老百姓吃喝不愁默默貢獻。

4歲沒有父親,6歲沒有母親。對于崔道智來說,黨就像最親近的母親,"黨告訴我該做什麼,我做什麼。也許是受他的影響,崔道志的三個孩子現在都在公安前線,他的大兒子說,姐夫在他少年時代曾有過愛與怨恨交織在一起的父親的感情,直到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進入公安隊伍,才逐漸了解父親永無止境的敬業精神,并學會做他。

心裡有大我,要向國家誠摯報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們的身體,集中于愛黨愛國主義,理想與現實,工作與生活統一,清晰地展現忠誠、幹淨、負責任的政治品格。有血有肉的生命群體形象,有歡笑淚的奮鬥史詩,比喻生動地回答了"為什麼中國共産黨能"的時代問題,黨的先進純潔在《讀者》中的表現。

"貢獻一切"是這個舞台上最動人的告白。我們相信,心靈的誓言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播下一顆種子,它會生根,發芽給太陽,發給光明。

來源:中央電視台綜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