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安夜》兩百周年:來自奧地利小鎮的聖誕頌歌

作者:酒死了

silent night

記者 | 田思奇

1818年聖誕前夕,年輕的天主教牧師約瑟夫·摩爾邀請他的朋友,教師兼音樂家格魯伯為他兩年前寫下的一首小詩譜曲。當晚,在奧地利薩爾茲堡附近的一座小鎮上,這首名為《平安夜》的(silient night)的歌曲迎來了它的全球首秀。

兩百年來,《平安夜》已經從德語被翻譯成300多種不同的語言版本,并于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經典頌歌之一。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寂靜的夜,神聖的夜)
alles schläft, einsam wacht(萬物已入眠,孤獨地守護着)

在1914年一戰剛爆發後不久,前線戰壕中的盟軍和德國士兵也放下步槍和頭盔,在聖誕節前唱起《平安夜》等頌歌。事實上,這首歌的誕生曆程也和戰争與和平存在聯系。

1818年前後,奧地利小鎮奧伯恩多夫的日子并不算好過。拿破侖戰争剛剛結束不久,歐洲又在1816年經曆了“無夏之年”——受印尼火山爆發影響,北半球夏季出現罕見低溫,農業生産遭受重創。奧伯恩多夫的經濟支柱是鹽業,許多人在薩爾紮河上營運鹽駁船。

牧師摩爾在這期間創作《平安夜》的靈感來源至今仍是未知數。不過“《平安夜》協會”主席邁克爾·紐瑞特推測,靈感可能來自拿破侖戰争之後對持續和平的渴望。

那年的聖誕前夜,摩爾和音樂家格魯伯在奧伯恩多夫的聖尼古拉斯教堂演奏了《平安夜》,據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助理教授莎拉·艾爾利(sarah eyerly)推測,當晚的聽衆大多是船長或船員。

《平安夜》兩百周年:來自奧地利小鎮的聖誕頌歌

​艾爾利對《華盛頓郵報》介紹說,摩爾自己就是一位有天賦的小提琴家和吉他手,但他仍然選擇讓自己的朋友格魯伯譜曲。後者選擇了在17至18世紀一種很流行的意大利曲風“siciliana”,特色是模仿水的聲音,和威尼斯的貢多拉以及意大利漁民有關。也就是說,《平安夜》的曲調和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而對于《平安夜》能在全球流傳至今的原因,艾爾利指出:“當人們在壓力很大的時候創作歌曲時,這些曲子裡就會有一些非常人性化的内容,能夠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文化或時間之外繼續引發共鳴。”

據美國媒體daily beast介紹,為格魯伯維護手風琴的卡爾·莫拉赫聽到《平安夜》後将它帶到了齊勒塔爾(zillertal),一個供旅行音樂家歇腳的地方。其中又有兩組音樂家家庭聽到這首曲子後十分吃驚,于是決定在接下來一年的演奏中都加上它。

于是這首歌很快就傳遍整個歐洲,并在1839年聖誕節時首次在美國演出,地點是紐約華爾街的三一教堂。1850年代,三一教堂主教約翰·弗裡曼·楊(john freeman young)将《平安夜》的一部分翻譯成英文,包括流傳最廣的第一段: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寂靜之夜,神聖之夜)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真甯靜,真明亮)
round yon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聖光環繞聖母聖嬰)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聖潔嬰兒純真可愛)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盡享天賜安眠)

除了頌歌之外,莫爾的吉他也流傳至今。《平安夜》協會資料顯示,它曾經被挂在一家小酒館裡,後來在二戰期間被放入鹽礦儲存。1960年代,它連同一份早期手稿一起被帶到美國。目前,這把吉他被陳列在奧地利的“平安夜博物館”,位于奧伯恩多夫以南20英裡處的薩爾紮河畔。

《平安夜》兩百周年:來自奧地利小鎮的聖誕頌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