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我老媽說,小時候我特愛哭,一個不友好的眼神、一句呵斥,我就能哭得“昏天暗地”,并且還要哭很久,好像受多大委屈似的,這毛病到了5歲左右才改掉,原因是老家有個老奶奶,雙眼深凹,老媽告訴我,那老奶奶就是小時候太愛哭了,後來眼睛才變成這樣的。
從那以後,我戒掉了愛哭的毛病,往後的那些年,我幾乎很少再掉過眼淚,直到有了孩子後,我的淚腺功能才又重新啟動。
小的時候,我有意識的去克制,時間久了,我對哭有了免疫能力,在身邊的朋友圈中,關于性格,我有個很“光榮”的描述:“無情無血無眼淚”。
大寶也愛哭,也是動不動就哭的那種,搭積木失敗、别人拿走玩具、跟其他孩子鬥嘴輸了或者我們不小心冷落他了等等,統統都用哭來宣洩與抗議,并且一哭起來如果你不去哄他,是很難消停的。
之前一直以為他遺傳了我的基因,但後來仔細分析才發現,他愛哭并且越來越變本加厲,是從二寶出生後開始,這種哭其實是沒有安全感、敏感、渴望得到關注的一種表現。
有天,我跟熊爸都在逗弟弟玩,當弟弟笑得前俯後仰時,我一回頭,發現大寶正坐在一旁偷偷抹眼淚,我發現我們冷落他了,趕緊過去問他: “怎麼了,為什麼哭呀?”他抽泣地說:“你跟爸爸都不愛我了。”接着大哭了起來。
有時候,我會覺得大寶太嬌氣,沒男子漢氣概,特别是他越哭越起勁時,總是沒有耐心去安撫與引導。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大寶的情緒是最渴望被關注的,如果這時候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跟他溝通,漸漸的,他被“抛棄”的感覺會愈加的強烈,進而更加堅信:爸媽有了弟弟就真的不愛我了。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說過:愛哭,是因為擁有高敏感特質。面對這樣的孩子, 父母一定不要總用粗暴的方式去制止,因為這隻會加劇他的情緒波動,還會導緻他無法把不良的情緒宣洩掉。
上次跟朋友聊天,她說她兒子也是超級愛哭,每次一哭她就特煩,總想着立刻“滅火”,就用恐吓、打擊、羞辱等方式來制止。比如“男子漢哭什麼哭”、“多大了,還動不動就哭,你羞不羞呀”、“給我停,再哭我把你扔出去”等等。
慢慢的,兒子在她不停的“打擊轟炸”下,終于戒掉了動不動就哭的毛病。她說,有次小手被門夾了,那種痛隻要經曆過的人都知道,真的是鑽心的疼呀!如果是之前,她兒子肯定哭得撕心裂肺,但那次,她看到兒子的眼淚在眼裡拼命打轉,看得出他在使勁地控制着,并睜大眼睛看着媽媽的表情與反應。
朋友一看,心突然疼得不行,趕緊過去抱住他,看他小手被門夾得都凹進去了,正想告訴他“疼的話就哭出來”時,卻聽到兒子帶着哭腔說:媽媽,我很勇敢,我沒有哭。
聽到孩子這麼說,朋友直接淚崩,她說,幹啥老不讓孩子哭呀,哭是一種發洩,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憋着呢?那一刻突然特别後悔之前對孩子關于“哭”的教育。
哭是孩子情感的一種宣洩,面對孩子哭泣時,我們要做的不是着急的去制止,而是放平心态,先試着去接納他的情緒,然後再慢慢引導并改正。
有時看似平常的一句“不許哭”,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帶去傷害,并給他傳遞着“哭是丢人的、是不對的”信号,慢慢地,壓抑久了,就如朋友的孩子一樣,哪怕他們很傷心、很無助,也不敢輕易流露,強迫自己去成熟,去做個乖孩子,這對于思想心智都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是件多麼殘忍的事呀!
俄羅斯家庭心理醫生納傑日達·舒爾曼曾說:眼淚确實是緩解精神負擔最有效的“良方”。我們不盲目鼓勵,但也不去厭惡抨擊,讓孩子的情緒正常釋放,讓精神得到緩解。
絕大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泣時,給孩子帶去的心理暗示通常是“哭是不對的,哭會讨人厭”,如果父母一直給孩子傳遞這種暗示,将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是以,面對愛哭的孩子,家長不妨這樣做。
1、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德國心理學家卡羅拉·舒斯特曾說:“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父母的情緒。”
很多媽媽都見不得孩子哭,一哭就心煩,或者一股莫名之火就擁上心頭,其實有這種感覺很正常,可能你太愛孩子,有“恨鐵不成鋼”之嫌,怕孩子再這樣下去,性格會變得軟弱或優柔寡斷等。
其實媽媽們多慮了,2歲以下的孩子哭大多都因為生理需求,2歲以上的孩子,哭的背後隐藏着很多因素,媽媽們要放平心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問問孩子們哭的原因,再進行引導與教育。
如果你确實控制不住自己,那就幹脆不說話,讓自己情緒穩定些再開口,否則,氣頭上說出的話一般都是“不動聽”的。
2、與孩子一起找原因
相信每個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父母需要擁有一雙“慧眼”,善于觀察與剖析,如果發現孩子隻是無理取鬧求關注時,可以不去理會,但也不要發火,避免引發孩子二度的情緒波動。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理睬”,讓他的帆無風可吹,孩子哭一段時間發現沒人理他,就會漸漸平靜下來,這時候再來跟他講道理、分析原因。
如果孩子哭是“有因有果”,這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是過去抱抱他,允許他哭一會兒再說,等他情緒穩定下來再來分析原因,告訴他下次如果再碰到這類問題該怎麼處理,并告訴他,媽媽允許他哭,但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3、給孩子時間,讓他度過階段性敏感期
蒙台梭利博士明确指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且很有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
比如1.5歲到2.5歲是語言敏感期,2歲到3歲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4歲到6歲是人際關系敏感期等。他把兒童呈現的這一現象的關鍵期稱之為敏感期。
而愛哭,也許正說明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已到來。當他在維護自己認定的感覺卻又得不到支援或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意思卻表達不出來時,自然而然會以哭鬧形式對你說“不”。
是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可能不是“竭盡全力”去阻撓、去打擊,而是保持穩定的情緒,做出正确的引導,然後靜待花開,相信孩子在過了屬于他的“敏感期”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