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俠僧列傳(一):大慧宗杲

俠僧列傳(一):大慧宗杲

南嶽之巅

1

至少自春秋時起,中國社會中即存在着一個由那些視死如歸、敢于并願意為知己者而死的人構成的社會群體。

在本質上,這個群體即是江湖上的“俠客”。他們中有的即是“刺客”——或者說是忠于操守的一諾千金的職業殺手。

由于他們往往周遊列國,為人所用,是以又或被泛稱為“遊俠”。荀悅說:“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謂之遊俠。”在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對一些遊俠有着生動描寫。

2

但是,“遊俠”并不一定都是江湖中的人士,不少人有着正當的甚至是光鮮的——至少是合法的社會職業。

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即有《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以及在兩《漢書》中都記有一些俠客人物及其事迹。

當然,于此中也反映了“遊俠之美”,反映了太史公等作者對待這些俠客和刺客的态度及情感。

3

後來随着中國社會重文輕武文化氛圍的形成,那些對人心世道胸懷不滿的遊俠和刺客們便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土壤,殘存的或重新形成的豪門大賈們也失去了支援他們的興趣。

是以,那些(或者說是所有的)有遠大志向遊俠刺客們便放下了短劍,捧起了書本,暫時忘記了“風蕭蕭兮易水寒”,而走上“書中車馬多如簇”的人生之路。

4

于是一大批懷揣俠客夢、江湖情的讀書人便應運而生了。

曆史上這種人物很多,“杖劍讀書”也成為一些特定時期傳統士子的一大景觀。

是以中國傳統讀書人,并不都是騎毛驢的,也有會騎戰馬的;并不都是低眉吟唱“琴韻對薰心”的,也是會參加“沙場秋點兵”的。即使醉了,也是醉卧沙場,大漠孤煙,挑燈看劍。

5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但是,“俠客”群體是否繼續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俠客精神的永恒存在;刺客犯禁不犯禁往往不易判斷,但有刺客的年代一定是個有故事的年代。

也許,每人都有一個“杖劍天涯”之夢,每個人都會有做俠客的理想。這不僅是一種人生沖動,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一種對正義的勇敢捍衛。

6

俠客精神不僅存在于世間,也存在于出世間,不僅存在于市井,也存在于伽藍。

曆史上,在中國的僧人中,也有被稱為“俠僧”的。從本篇開始,我将陸續對此略作介紹。

但是,由于史籍中有的“俠僧”事迹并不豐富具體,是以權當是一個資料線索。有些細節,限于篇幅,此處并不陳列,留待以後再做。

是為序。

一、大慧宗杲

俠僧列傳(一):大慧宗杲

南嶽祝聖寺

南宋時,奸臣宰相秦桧(1090—1155年)打壓異己,結黨營私,弄權賣國。

時有禮部官員張九成(1092—1159)者,主張抗金,反對議和,這就惹惱了秦桧。張九成随即被秦松發貶外地。

這還不夠,秦桧知道張九成有位叫做妙喜的僧人朋友,便于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以妙喜是張九成同黨之由,“毀其衣牒,竄衡州(今湖南衡陽)。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陽。”(《明高僧傳》卷五)

《宋史》則說:“徑山僧宗杲善談禅理,從遊者衆,九成時往來其間。桧恐其議己,令司谏詹大方論其與宗杲謗讪朝政,谪居南安軍。”

妙喜者,何人?即是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重要禅師大慧宗杲(1089~1163),為今天宣州地區人,因居妙喜庵而又号妙喜。

大慧宗杲在禅宗史上的地位,此處不言。值得一提的是他面對奸相迫害時的态度。

據《四朝聞見錄》所記,秦桧“杖妙喜,背刺,為卒于南海。妙喜色未嘗動。”宗杲可謂是大義凜然,橫眉冷對。

這不僅反映了禅師的風骨,更表達了禅師有着正确的價值觀。

可能正因為如此,大慧宗杲得到朱熹的高度評價,稱贊道:“杲老乃是禅家之俠”。

(文中照片為作者拍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