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雖不是金庸任何一部作品中的主角,但他的故事絕對算得上傳奇,少年時期就在華山邂逅了前輩五絕高手,并且“西狂”楊過還直接傳授了他幾招,讓他受益無窮,幾年之後,他又在恩師覺遠臨終前學得一部分九陽神功,後來是以而自創武當九陽功,最終開宗立派,張三豐無疑是一代武林神話。

(郭靖劇照)
不過在張三豐這個角色身上還有不少疑團沒解開,比如當年最後一次襄陽大戰,郭靖以身殉城,張三豐為何沒有去幫郭靖守城?
一、痛恨元軍的張三豐
張三豐是個怎樣的人?其實多數人對他的認知都是片面的,比如會單純地認為他就是個得道高人,對俗世之事毫無興趣,張三豐的确無心名利,但他絕不是對俗世之事毫無牽挂的人,甚至連他的弟子也沒看穿他。
比如張翠山死後,張無忌又身中玄冥神掌,張三豐的表現就讓弟子們很意外。
原著道:“張三豐歎了口氣,并不回答,臉上老淚縱橫,雙手抱着無忌,望着張翠山的屍身,說道:‘翠山,翠山,你拜我為師,臨去時重托于我,可是我連你的獨生愛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歲有什麼用?武當派名震天下又有什麼用?我還不如死了得好!’衆弟子盡皆大驚。各人從師以來,始終見他逍遙自在,從未聽他說過如此消沉哀痛之言。”
(張三豐劇照)
哪怕他境界再高,他也是個人,是個有情緒的人,而除了從這點看出他并未超脫俗世之外,另外還有他對蒙古人的态度也是十分痛恨的。
原著道:“張三豐袍袖揮動,喝道:‘老道生平,專殺鞑子!’衆武官番僧但覺疾風撲面,人人氣息閉塞,半晌不能呼吸。張三豐袍袖停揮,衆人面色慘白,齊聲驚呼,争先恐後地躍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轉船頭,急劃逃去。”
他說出這番話時,哪還是那個仙風道骨的宗師模樣?張三豐是極度痛恨蒙古人的,也正因為如此,他當年完全有理由去幫郭靖守城才是。
(郭襄劇照)
而最重要的是當年他與郭襄分别的時候,郭襄還一度建議他投奔父親郭靖,隻是張三豐感慨男子漢不該寄人籬下才沒去,但面子是輕,百姓蒼生是重,張三豐自然分得清這一點,當襄陽戰事真的告急之時,他還是有理由前去襄陽支援才對,他沒去,難道是因為路途遙遠,遠水難救近火?
二、張三豐所處的地方
張三豐在與郭襄分别之後去了哪裡?其實書中寫得很明白,就在武當山。
原著道:“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離襄陽已不在遠。少林寺僧卻始終沒追上他。原來無色禅師暗中眷顧,故意将僧衆引向東方,反其道而行,和他越離越遠。這日午後,來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見郁郁蒼蒼,林木茂密,山勢甚是雄偉。一問過路的鄉人,得知此山名叫武當山。”
武當山就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市,離襄陽不過百餘公裡的路程,古時候交通不便,是以百餘公裡的确也算是有段距離,但武俠故事中的那些高手多半都有輕功,日行百裡怕都不是難事,而且隻要看書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就能夠看出張三豐完全有時間去支援郭靖。
(明教劇照)
筆者所指即是“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事,那光明頂遠在昆侖山巅,就拿六大派中的華山和少林來說,他們去一趟光明頂談何容易,就不扯距離了,光高原反應都能要了他們的命,然而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還是發生了,不是嗎?
三、舊版中的答案
既然張三豐有時間去支援郭靖,為何他還不去呢?其實金庸早已在連載版的故事中給出了答案,而且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張三豐當時的實力不夠。
連載版原著第四回道:“隻有張君寶除了楊過所授四招及一套羅漢拳外,從未學過武功,于九陽真經領悟最純,但也是以缺了武功的根基,當時于經中精義,許多處所無法了解,到後來見蛇鵲相鬥,自悟武功,卻已在三十餘年之後,少年時所聽聞的經文,已不免記憶糢糊。”
(楊過劇照)
郭襄與張三豐分别幾年之後,郭靖便戰死在襄陽,此時的張三豐還不知道在哪個山洞之中苦練武功,他武功大成乃是三十年之後的事情,顯然郭靖戰死時,張三豐壓根就沒有資本去支援郭靖,他去了也不過是白白送死而已。
不過由于後續版本中金庸将張三豐遇上一蛇一鵲的橋段改為了他從《道德經》中悟出神功,乃至于這段描述被整個删除,這才讓“他與郭靖距離很近卻沒去幫忙”這件事變得有些奇怪,其實這一點是能夠自圓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