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出浦東的張江:“一區22園”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區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朱奕奕

在張江漕河泾園區内,聚集了全市約1/4的內建電路企業和全市1/4的重點人工智能企業。

在緊鄰虹口濱江的5g全球創新港内,上海“雙千兆第一城”為265家5g企業提供應用測試場景。

在奉賢東方美谷,除了應有盡有的美妝産業鍊,生物醫藥也在此結出累累碩果。

張江,一個上海十年打造的科創品牌,起步于上海浦東,卻未曾止步于此。

走出浦東的張江:“一區22園”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區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地圖 本文圖檔 上海科創辦 供圖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目前已形成“一區22園”的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行政區,總面積約531平方公裡。

百花齊放,百舸争流。堅持開放創新,打造多層次各具特色的科創集聚區,建立健全國際、國内科技創新協同網絡,張江正成為帶動長三角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

走出浦東的張江:“一區22園”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區

漕河泾園(漕河泾中心)

以營商環境為吸引力

作為科創闆首批上市企業,瀾起科技于2019年7月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如今是國際領先的高性能處理器和全互連晶片設計公司,緻力于為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晶片解決方案。

從小微企業起步,瀾起科技已經在漕河泾紮根了16年,獲得張江政策支援後,開始了迅速發展之路。

“大張江對我們而言是一隻托起希望的大手。”瀾起科技公關事務部負責人宿志玲打了個比方,從小微企業還名不見經傳時就開始澆水育苗。

在各項政策扶持中,宿志玲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才引進的扶持,“我們企業75%以上都是研發人員,研發人員中50%以上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曆,而全國每年晶片專業畢業生都不足1000人,因而存在供需不平的缺口。”

為了幫助企業覓良才,張江漕河泾開發區幫助瀾起對接高校,進行點對點的專業招收,并且在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落戶都方面多有照顧。

也是以,在被譽為計算機核心器件的記憶體接口晶片“賽道”上,瀾起科技的“1+9”分布式緩沖記憶體子系統架構不僅被采納為國際标準,還在全球各大資料中心100%應用,讓中國的創新産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隻是政策托起企業發展的縮影,在2020年上海開發區綜合評價中,漕河泾開發區綜合發展指數名列中型園區榜首。其在4個分項指數中,營商環境指數排名第一;在9項專業評價指數中,持續發展指數和産業發展指數排名第一。

在市場化導向下,漕河泾建構了一整套針對創新企業的服務體系,通過設立漕河泾科技創新中心,引入覆寫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雙創服務體系。

優質的營商環境疊加精心布局,從傳統的微電子到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等先導産業,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融合性數字産業協同發展,集聚了騰訊、微軟、商湯、安謀、依圖、位元組跳動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形成了上遊算法與下遊應用雙向支撐的産業生态。

2020年,漕河泾發開區實作營業收入4450億元,同比增長6.2%,聚集了全市約1/4的內建電路企業和全市1/4的重點人工智能企業。

眼下,抓住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契機,漕河泾開發區正着力于提升“數字經濟”産業能級,推動功能平台對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賦能,一個以國際協同創新為特色的數字經濟示範區藍圖初現。

提供創新的自由度

2020年2月,疫情之下,口罩、紅外體溫計、防護衣等各種防疫物資頻頻告急,紅外溫度傳感器作為紅外體溫計的核心器件也面臨巨大的需求。

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以下簡稱“微工院”)擁有紅外溫度傳感器開發的完整技術能力和豐富經驗,緻力于紅外溫度傳感器的國産化,其自主研發的熱電堆紅外溫度傳感器産品在性能上與進口産品相當,在成本效益和供貨期上有明顯優勢,在國内最先打破國外壟斷,并在自己的國内首條8英寸mems生産線上實作規模生産。

為積極響應國家抗擊疫情号召,微工院傳感器團隊放棄春節假期,于當年2月2日正式開工,以6萬顆/天的産能,為紅外體溫計生産企業提供大量傳感器産品。全面複工後,産能達到13萬顆/天。

微工院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與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共同發起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立于2013年,緻力于“超越摩爾”技術和物聯網應用的創新和産業化,目前已有300多名員工,服務60餘家企業。

走出浦東的張江:“一區22園”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區

嘉定園

在微工院進階副總古元冬看來,張江嘉定新興産業示範區除了各項扶持政策,更提供了創新的自由度,包括薪資自由、人才認定自由等。

古元冬告訴記者,微工院專注于制造技術的革新,而制造技術技術往往屬于商業機密無法發表,因而他們在人才招聘中,更側重于專利數而不是論文發表數,而對于該類特定人才的評級和薪資待遇認定,他們都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也是以激發了創新的活力。

制度創新激發着科技創新的活力。

張江示範區支援各園區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功能布局,基于各自區域優勢和資源禀賦,建設各具特色的科創集聚區,形成楊浦創新創業示範區、漕河泾科技服務示範區、嘉定新興産業示範區、臨港智能制造承載區、松江g60科創走廊等特色集聚區。

走出浦東的張江:“一區22園”發展格局,覆寫上海16個區

虹口園(北外灘)

同時,張江藥谷、嘉定汽車城、大資料園、機器人産業園、5g創新港、東方美谷等專業化園區,也建構了功能互補、産業互聯、資源互通的關聯發展格局。

張江突破的決心,不着眼于上海,長三角等區域協同創新也将更加深入。

張江、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将實作“兩心共創”,長三角區域将共同打造g60科創走廊。“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嘉溫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等逐漸成型,“長三角雙創示範基地聯盟”也實作地區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一區22園,在未來,張江還将主導産業集聚發展,優化區區關聯發展機制,引導創新成果在上海落地轉化,構築“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新格局,成為塑造“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市域新空間格局的重要支撐。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施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