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每年有各種各樣的紀念日,而今天這個紀念日你可能少有耳聞。11月19日,從2013年開始被聯合國設立為“世界廁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凸顯窮人面對的環境衛生危機而設立,以推動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設施的建設,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适及衛生的環境。希望通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世界環境衛生問題。

如廁事非小。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要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整整3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女性則更長)。那麼與我們一路相伴的廁所,在我國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讓我們透過出土文物了解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多與豬圈建在一起

漢代已出現水沖廁所雛形

廁所的建造記載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墨子》中談到為保護私密性圍以高牆的廁所。兩漢時期,修建廁所則十分普遍,當時的廁所多依托豬圈而建,可能寓以排洩物為豬食以及與豬糞混合為肥料的雙重目的。

例如在西安博物院,就藏有一個出土的漢代綠釉廁所模型,這件出土文物很好地給後人重制了當時人們如廁的基本場景。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該文物下方一個打圍豬圈,上方是一間廁所。其中甚至有兩個如廁的人,趴在窗戶上腦袋往樓下的豬圈裡望。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樓下的豬圈裡,母豬趴在地上,已經生産了三頭小豬,還有一頭小豬的頭已經從産道裡探了出來,旁邊一個人正在給它接生,而廁所上有兩個人正在圍觀,活靈活現的漢代生活場景。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背面有一個樓梯,直通二樓廁所

另外,中國農業博物館也藏有一件河南出土的漢代陶豬圈廁。這種豬圈與廁所合二為一的建築形式有很多優點:污染源集中,便于清理;雙層建築結構節省空間;人的排洩物作為豬食的一部分節省了飼料;豬糞又可以用于積肥苗田。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素陶明器—陶豬圈(漢) 藏于中國農業博物館

下面這張圖是東漢出土廁所模型,依舊是豬圈和廁所搭配的構造。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後來随着社會發展,為了幹淨,廁所也逐漸與豬圈分離,甚至出現了類似現代水廁的雛形。1992年,中國考古專家對河南商丘市芒砀山的梁孝王漢墓進行發掘時,意外的在墓中發現了一間2000年前建造的廁所,在蹲坑後方的牆上,廁所的修建者鑿出了一個沖水的管道,其構造與原理與今天的水沖廁所都極為相似。

徐州獅子山漢墓也出土過一間墓葬廁所,其形制甚至和現代有些農村地區的廁所别無異處。更生動的是,墓葬修建者甚至還在廁所旁邊的牆上安上了扶手,友善如廁的人起身時拉扶。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再後來出土的一些文物中發現的廁所模型幾乎已經和現代農村的旱廁一模一樣。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北朝時期廁所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廁所

古代名人廁所糗事

晉景公廁所溺亡,權臣王敦“澡豆為飯”

看了那麼多出土的廁所文物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廁所和人類生活都息息相關。是以,也有一些古代名人的廁所糗事被記載下來流傳至今。最奇葩的是一個君王掉進廁所被淹死,他就是晉景公。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晉景公

話說有一年,一個巫師對晉景公說:“大王您恐怕活不到吃新麥子的時候了。”晉景公聽之大怒,将那個巫師拖出去斬了,還說:“我肯定能活到麥子成熟,但你卻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後來,麥子成熟了,晉景公想起巫師的話,連忙讓人趕緊做了一碗呈上來,心想:還說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麥子?我現在就吃!就在他正要拿起筷子時,突然感到肚子一陣疼痛,于是,晉景公連忙跑去糞坑。卻沒想到,居然就這麼跌進糞坑溺死了!這個事件在《左傳》中甚至有記載,說“将食,漲,如廁,陷而卒。”這樣看來,一代君王被淹死在廁所裡真是挺慘的。

除此之外,東晉的權臣王敦也鬧過跟廁所有關的糗事,甚至由他而來還出現了一個成語“澡豆為飯”。話說,王敦迎娶晉武帝司馬炎女兒襄城公主後住在公主府,公主身為皇室生活奢華,在如廁的時候會用幹棗堵住鼻孔阻擋臭氣,是以廁所中往往存放有很多幹棗,有一次王敦如廁時看到漆箱裡裝着幹棗,王敦以為公主講究,廁所也擺着果食,就吃起來,而且還吃了個精光。還有一次也是上廁所,這位仁兄上完廁所出來的時候,發現金澡盤中準備的有清水,旁邊的琉璃碗裡面還有豆粉。他就把豆粉沖水一飲而盡,旁邊的侍女們是忍俊不禁。原來那盤清水是公主洗澡用的,而豆粉其實相當于現在的香皂。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從那以後就有了個成語叫“澡豆為飯”,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的窘态。王敦原本以為自己是富貴鄉長大的公子,不料碰上了公主他還是得甘拜下風,對皇家的精緻歎為觀止。

另外,東漢的漢桓帝身上也有發生過一件跟廁所有關的大事。據記載,劉志當了十三年的傀儡,任由梁冀掌控政權,而他身邊也處處是被安插的耳目,隻要風吹草動就能傳到梁冀的耳朵裡。直到有一天他終于忍無可忍,假借如廁,把心腹宦官唐衡叫進廁所,跟他商量誅滅權臣的計劃。經過密謀,他們一舉消滅了梁冀,這次行動也被稱為“廁所政變”。

竹木簡竟然是最早的廁紙

不少出土木簡上有風幹糞便

說到如廁,不少人就會問手紙出現以前,古人是如何拭穢的呢?

其實,古人有很多種工具,比方土塊、石頭、草木葉子等。但你不知道被文物專家視為寶物的竹木簡在古代也會被用來廁後清潔,俗稱廁籌。據陝西師範大學于赓哲老師介紹,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竹木簡就可能是古人用過的廁籌,因為出土的時候這些竹木簡上被發現有一些風幹的糞便。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敦煌馬圈灣遺址漢簡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廁籌

關于竹片被用來當做廁籌的古代案例在《南唐書·浮屠傳》中也有記載,講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和自己的周皇後為了表達自己禮佛虔誠,竟然親自為僧人制作竹片廁籌。書中說:“後主與周後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刺,則再加修治。”意思是南唐後主和周後親自為和尚削擦屁股用的廁籌,削完之後,還在臉頰上測試是否光滑,如果有刺,則繼續打磨光滑。這種行為在後人看來也是瘋狂。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南唐後主李煜

使用打磨的竹簡當廁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循環使用。在那個不發達的古代,用完以後清洗幹淨再放回去,供下次如廁的人使用。電視劇《尋秦記》有這樣一幕:穿越回戰國時代的項少龍,夜宿趙國民居,内急之下,問老翁要衛生紙。老翁聽了半天,才知道是擦屁股的東西,老人家在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遞過去,這塊竹片就是廁籌。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尋秦記》

那麼古人什麼時候用上廁紙了呢?最早記載是在唐代,見于阿拉伯人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第二十三條中說“中國人(唐人)不講衛生,便後不用水洗,而是用中國造的紙擦拭。”但因為當時紙張制作比較昂貴,是以并不流行,直到元代以後廁紙才開始流行起來,比如有馬糞紙,這種紙張寫字不行,但用來做廁紙非常合适。

到了明清之際,用草紙擦屁股才成了一種富貴人家的習慣。不過當時有規定,不得用寫了字的紙張擦屁股,《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都是相關的一系列法律。違反者會被官府懲罰。

如廁無小事,幸有這些文物和資料記載,我們才能得知先人們如何一步一步從遠古荒蠻走向如今文明。

封面新聞綜合 vicky 資料據中國文藝報、微網誌于赓哲老師、文彙網等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