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作者:澎湃新聞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展覽現場

世人對于乾隆的書畫多有讨論,乾隆自幼接受滿、漢、蒙、藏多元文化教育,崇尚漢族文化,注重文化修養,對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通。不僅如此,他性尚風雅,對文人士大夫飽含閑情逸緻的文翰墨緣頗為推崇,在治國理政之餘,即“幾暇怡情”,以翰墨為事,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書畫作品。乾隆對書畫的喜好,為宮廷書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繪畫方面,他所倡導的“四王”山水畫、常州派花鳥畫以及人物畫都有突出的成就。書法方面,宮廷書法仍然以傳統的帖學為主導,形成龐大的館閣書勢。朝中宗室、詞臣亦輔佐乾隆左右,奉敕、應制、唱和進行書畫創作,彰顯社會承平、文化昌盛。

展覽期間,還配合推出《幾暇怡情——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展覽圖錄。此套圖錄收錄包含此次展覽及相關文物在内的上百件文物藏品,每件作品均配有基本資訊及詳細說明,重點作品又配有高清局部大圖,内容豐富,設計匠心,印裝精美。力争向廣大書畫愛好者展示乾隆朝君臣書畫的整體風貌和藝術成就。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乾隆宸翰,主要展出的是關于乾隆的書法或繪畫。如清人繪《乾隆是一是二圖像軸》,此圖紙本,設色,無作者款印。圖繪乾隆身着漢人服飾,一腿半趺坐于床榻之上,右手執筆,左手持紙卷,臉扭向右側,一幅文士裝扮。其身後點綴室内環境的山水畫屏風上,懸挂一幅同樣容顔的半身畫像。此幅構圖是仿清宮舊藏的一開宋代人物冊頁,乾隆很欣賞此類新穎别緻的構圖,谕令丁觀鵬等宮廷畫家共創作了五幅與之相類似的圖畫,并且将宋代人物冊頁中的文士換成了他的形象。以這種畫中畫的形式表現皇帝的肖像,在西洋畫中是沒有的,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也僅乾隆一人。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乾隆是一是二圖像軸》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乾隆是一是二圖像軸》局部

郎世甯所繪的《少年弘曆采芝圖》,畫幅右上弘曆自題:“何來潇灑清都客,逍遙為愛雲煙碧。筠籃滿貯仙岩芝,芒鞋不踏塵寰迹。人世蓬萊鏡裡天,霞巾彷佛南華仙。誰識當年真面貎,圖入生绡屬偶然。長春居士自題。”下钤“寶親王寶”白文方印、“長春居士”朱文方印,迎首钤“樂善堂”白文橢圓形印。圖繪身着漢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執如意,一手輕扶梅花鹿,神情淡定的樣子。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少年弘曆采芝圖》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弘曆熏風琴韻圖》局部

《弘曆熏風琴韻圖》中,乾隆身着漢裝端坐榻上,膝上橫琴,雙手輕撫,琴聲袅袅而起,餘音不絕。畫作描繪了乾隆仰慕文人雅興,向往和迷戀漢族士人超脫世外的生活。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乾隆 《仿錢選觀梅圖軸》局部

此圖為乾隆仿元代錢選畫所作,畫面右上有乾隆自識:“戊寅嘉平月仿錢選法。”該畫作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乾隆時年四十八歲。該畫及其所臨仿的底本《元代錢選觀梅覓句圖》均著錄于《石渠寶笈》。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乾隆《仿趙孟頫雜畫并書冊》

這是乾隆臨摹的趙孟頫的雜畫,繪于乾隆十七年,他以墨筆在金粟箋上繪制蘭花、水仙、竹子、太湖石等,趙孟頫也是乾隆特别喜歡臨摹的書法家和畫家之一。

展覽的第二部分“宗室書畫” 則展出了乾隆的叔叔允禧的《盤山十六景圖冊》。

此冊紙本,設色,本幅16開。允禧(1711-1758),清代宗室,康熙帝二十一子,乾隆的叔叔,自幼便淡泊名利,無心政治,專心于筆墨丹青文人雅事。

畫頁皆為細筆青綠作品,繪畫内容涉及盤山的諸多地點,如靜寄山莊、千相寺、萬松寺、天成寺等,每張畫中景物刻畫細緻詳實,房屋多為灰瓦屋頂,唯有靜寄山莊畫頁中有黃琉璃瓦屋頂,可知是乾隆的盤山行宮。每開畫頁均有對題,詩頁除了有允禧書乾隆禦制詩外,還有允禧書唱和詩,為允禧應制所作。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盤山十六景圖冊》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弘旿《洋菊圖冊》此冊畫心十六開,共繪制了十四種珍貴的菊花,畫風工整妍麗。

愛新覺羅·弘旿(1743-1811),清朝宗室、畫家。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烨孫,愛新覺羅·胤秘第二子。封固山貝子,兩次緣事革退,複賞封奉恩将軍。能詩,工書、畫,以三絕稱。弘旿工畫,師董邦達,自署瑤華道人,名與紫瓊道人胤禧并。論者稱其“山水得董、黃之妙谛。”永珠既奪爵 ,以弘旿孫綿勳襲貝子。子孫遞降,以鎮國公世襲。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永瑆 《書嘉慶禦制養心殿記冊》

把君臣唱和單獨列為一個單元,是因為這部分展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它們是少有的君臣之間唱和往來書畫題材的互動作品。作品中展示了君臣之間命題、唱和的風雅,頗有文人彙聚酬唱之味。“重華宮茶宴聯句”“西園雅集”“千尺雪”等題材作品,反映了乾隆

好古通今,仰慕古代文人藝文交遊的閑情逸趣。乾隆召集朝中諸臣與其唱和往來,也是其幾暇之餘,暢抒情懷的一種方式。

第三部分的“詞臣書畫”與第四部分的“君臣唱和”,展出的都是乾隆身邊的詞臣、畫家等的作品。

詞臣書畫的産生是皇家宮廷書畫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詞臣多為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随時應诏或奉敕進宮行文論詩,繪畫書寫,為皇帝和宮廷生活提供服務。本次展覽所選詞臣書畫家皆為乾隆朝具有高文化素養且享有高職位的官員,其書法是當時宮廷書風興盛的“館閣體”代表,具有端莊、圓潤、工穩、富麗的風格,其繪畫恭謹、端雅,與宮廷生活趣味相協調。詞臣輔佐乾隆朝稽古右文,崇儒興學之舉,更伴乾隆幾暇遣興。

把君臣唱和單獨列為一個單元,是因為這部分展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它們是少有的君臣之間唱和往來書畫題材的互動作品。作品中展示了君臣之間命題、唱和的風雅,頗有文人彙聚酬唱之味。“重華宮茶宴聯句”“西園雅集”“千尺雪”等題材作品,反映了乾隆好古通今,仰慕古代文人藝文交遊的閑情逸趣。乾隆召集朝中諸臣與其唱和往來,也是其幾暇之餘,暢抒情懷的一種方式。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張照 《書乾隆禦制讀昌黎集詩軸》

此軸絹本,行書。張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曆官三朝,為乾隆“五詞臣”之一。工書法,書名甚著,為海内共推。為《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編纂者之一。刻有《天瓶齋帖》。該作書《讀昌黎集》詩一首,為乾隆即位前詩作,收入《禦制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四。書法結體師米芾,筆勢挺拔俊邁,書風沉雄渾厚,為張照行書代表風貌。詩塘為乾隆禦筆《題張照書舊作口号》一首,載《高宗禦制詩四集》卷三十四,書于乾隆四十年(1775),此時張照已去世三十餘載。乾隆對張照書法有極高評價,認為“張照書過于董其昌,非虛譽也。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複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沈德潛《瀛台侍宴并雜著詩冊》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張若藹 《臨明朱竹書畫卷》

張若霭(一七一三—一七四六),字晴岚,工書善畫。此卷共十二段,畫家臨寫了明季八家所畫朱竹,畫中坡石、朱竹錯落有緻,相映成趣。卷尾有張若霭款“乾隆丙寅初夏臣霭奉敕臨此卷”。此圖作于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董邦達 《三希堂記意圖軸》

此軸紙本,設色。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聞,号東山,浙江富陽人。工書善畫,是乾隆一朝被《石渠寶笈》著錄作品最多的畫家,曾參與編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鑒》諸書。此軸上端,乾隆章草書《三希堂記》。畫心有董邦達水墨畫王羲之掣筆事,畫以水墨為主,略有淡設色,筆墨清朗,人物生動,另有詞臣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霭、汪由敦、裘曰修奉敕和詩恭跋。

現場|漢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宮特展推乾隆朝君臣書畫

于敏中 《臨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冊》

此外還展出如乾隆《臨宋人西園雅集圖卷》,該卷紙本,墨筆。畫以“宋人西園雅集圖”為底本進行臨仿,描繪了蘇轼、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晁補之、秦觀、李之儀、張耒、劉泾、蔡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應王诜之邀,于西園雅集的場景。引首乾隆禦題“仿佛其人”,畫心亦有多段禦題,皆書自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卷尾乾隆自識:“乾隆丁卯清和月下浣之五日,仿宋人西園雅集圖于圓明園之畫禅室并書記。”钤“乾隆宸翰”“幾暇怡情”印,另有董邦達款:“翰林院侍讀學士臣董邦達奉敕恭補樹石。”知乃君臣合繪之作。乾隆《盤山千尺雪圖卷》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