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刺五加和五加皮的辨識差別
作者:花木君

五加皮很多人都聽說過,因為是一味著名的中藥材;刺五加也非常有名,尤其是在北方,經常用刺五加為原料做酒,或者作為一種抗疲勞的飲品泡水喝。這兩者都含有“五加”,究竟是不是同一種植物呢?
人參
我們首先要了解,五加科鼎鼎大名,其中不少植物是我國傳統的著名的滋補藥材,諸如人參、西洋參、三七等等,而五加屬則是五加科的其中一屬。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全屬約有37種(不包括變種),主要分布在亞洲。而我國有26種18變種,占世界首位,廣泛分布于中國南北各省。
五加屬種類繁多,植物學上有把該屬分為6個組,分别為五加組、刺五加組、頭序五加組、昊茱萸五加組、短軸組和花椒五加組等。若是詳細對比自然需要長篇大論,我們就撷取其中的刺五加和五加進行辨識區分。
刺五加(拉丁學名:acanthopanaxsenticosus (rupr. maxim.) harms),别名:坎拐棒子、老虎潦、一百針。屬于刺五加組落葉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上生刺或無刺;刺直而細長,針狀,下向,基部不膨大,脫落後遺留圓形刺痕,葉有小葉5,稀3;葉柄常疏生細刺,小葉片紙質,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邊緣有銳利重鋸齒;小葉柄有棕色短柔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花多數;總花梗無毛,花梗無毛或基部略有毛;花紫黃色;萼無毛;花瓣卵形;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果實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五加(原變種)(拉丁學名: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 w. w. smith var. gracilistylus),屬于花椒五加組灌木,高2-3米;枝灰棕色,軟弱而下垂,蔓生狀,無毛,節上通常疏生反曲扁刺;葉有小葉5,稀3-4,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無毛,常有細刺;小葉片膜質至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傘形花序單個稀2個腋生,或頂生在短枝上,有花多數;花黃綠色;萼邊緣近全緣或有5小齒;花瓣5,長圓狀卵形;果實扁球形,黑色;花期4-8月,果期6-10月。
我國古代關于五加的記載和藥用非常古老,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被列為上品,然而究竟是刺五加還是其他五加植物,因為五加屬植物分布全國大多省份,因而還是略有争議。有的認為是刺五加,另外由于刺五加分布在北方,和東北人參産地相近,因而被稱為五加參,大多認為刺五加藥效更好一點。
當然也有的認為是五加屬所有種都具有同等藥效。這不是我們介紹植物辨識的話題,因而略過不談。我們隻要知道,刺五加和五加并非同一種植物,而且現在都是被用來作為藥材或者釀酒之類,因而可以說五加屬植物都被入藥。我們就來談談二者的簡單辨識差別。
一、【分布不同】
刺五加僅僅分布在北方,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小興安嶺、伊春市帶嶺)、吉林(吉林市、通化、安圖、長白山、靖宇)、遼甯(沈陽)、河北(霧靈山、承德、百花山、小五台山、内丘)和山西(霍縣、中陽、興縣)等地。
而五加分布地區甚廣,西自四川西部(天全、屏山)、雲南西北部(維西),東至海濱,北自山西西南部(永濟)、陝西北部(延安),南至雲南南部(蒙自)和東南海濱的廣大地區内,均有分布。
不過可以看出,刺五加和五加還是有地域差别的,那就是以山西晉南地區為界限,往北為刺五加分布地區,朝南是五加分布地域。
二、【株形差別】
刺五加
刺五加刺向下
刺五加的株形為典型灌木,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上生刺或無刺;刺直而細長,針狀,下向,基部不膨大,脫落後遺留圓形刺痕。
五加
而五加雖然也屬于灌木,隻不過是蔓生形,軟弱而下垂,節上通常疏生反曲扁刺。
簡單來說,刺五加的刺密生向下,而五加的刺稀疏彎曲,這是比較典型的差別。
三、【花果差別】
刺五加的花頂生,花紫黃色;果實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而五加的花頂生或腋生,花黃綠色;果實扁球形,無棱;花期4-8月,果期6-10月。
如果簡單總結,其實花期不好分辨,因為五加根據地域不同花期不同,然而從果實的有棱無棱很好辨識。
四、【保護不同】
刺五加由于分布相對較狹窄,再加上曆年來人為采掘,使得刺五加面臨瀕危境地,因而在199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保護級别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
而五加因為分布廣泛,并未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
五、【入藥不同】
刺五加由于被人稱為類似人參,因而入藥為根莖全株,常用來浸泡食用,也作為釀酒原料,一般稱為“刺五加”或“五加參”。
而五加屬其他種類,大多以根莖的種皮入藥,是以稱為“五加皮”。
由于現代人口衆多,用藥和營養品量大,因而不管刺五加還是五加,以及五加屬其他種類,大多都被采掘作為中藥材,尤其是一些滋補品,更是故意簡單模糊種類概念,因而在實際生活當中,很難區分其中的差別,本文僅僅是從植物學方面介紹,這點我們值得了解。
2019-12-15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