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某一個晚上,曾在昆明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館中用晚膳。雖是小店,但對于沒見過世面的北方侉子來說,正是滿目“奇珍”,各種“野菜”令本磚家也如墜五裡雲霧。雲南人民太粗犷了,他們逮啥吃啥。

圖一
比如說上圖這種“菜”,說出來就吓一跳。這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的葉子,按照中醫藥的說辭,菘藍的根即包防百病的“闆藍根”,葉子乃是“大青葉”。傳聞“大青葉”主治各種瘡癰腫毒,可在這裡就是被清炒的命。小衲本不愛吃素,但出于好奇,還是點了這個菜,結果廚師給忘了,當時已經吃到九成,于是就坡下驢取消了。有點遺憾。
圖二 廚房燈光的顯色性不佳,有點變色
圖三
當晚吃完之後又到後廚探秘,發現了一種完全摸不着頭腦的野菜,看上去毛毛紮紮的,似乎無處下嘴。這到底是什麼植物呢?從葉子的形态來看,為掌狀複葉,小葉或3或5,以一般常識來判斷,此物似應屬于五加科。當時向店員詢問,伊甩給我三個字轉身離去,但我沒聽懂;後來幾經回憶、揣摩,為之“輾轉反側,寤寐思服”,感覺伊說的像是----刺五加。
圖四 刺五加,黑龍江伊春市,拍攝者董上
圖五 刺五加,吉林省長白山,拍攝者周繇
說它是刺五加好像有點道理,五加科,葉柄明顯有刺,可不就是“刺五加”嘛,然而這種植物并非是《中國植物志》中的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echt & Maximowicz) Maximowicz。該種主産東北,黑吉遼均有之,向南不過河北、山西,不太可能莫名其妙出現在西南方向。BTW,刺五加的嫩莖葉也被東北人視為“山珍”野菜,春季菜市場常有出售。
圖六 白簕,貴州貴陽市,拍攝者田琴
圖七 剛毛白簕,廣東省從化市,拍攝者孫觀靈
沒認出的植物就像未能破獲的命案,我一直注視着各種可能有關的線索,終于在這幾天接近了正确的答案,這種被雲南人誤稱為“刺五加”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其同科同屬至親,白簕/E. trifoliatus (Linnaeus) S. Y. Hu或者剛毛白簕/E. setosus (H. L. Li) Y. R. Ling。仔細看圖三,小葉片長有長剛毛,後者的可能性較大。p.s. 《中志》将後者處理成前者的變種(以下統稱“白簕”)。
從圖四至七來看,刺五加和白簕差別較為明顯,前者是“小葉5,稀5”,後者是“小葉3,稀4、5”,故白簕又有俗名“三加皮”、“三葉五加”。白簕之名,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這種植物在南方應用十分廣泛,非雲南人獨專。比如貴為“全國農産品地理标志”的“恩平簕菜”即是此物,在恩平有大規模人工種植,除了作為時令蔬菜之外,還能制成“簕菜茶”,在嶺南一帶小有名氣,老廣們更喜歡稱白簕為禾掌簕或鵝掌簕。
圖八 苦刺豬肉丸
網友“花間的小店”開了一家專賣食品的網店,每逢清明便推出一種叫做“苦刺豬肉丸”的地方美食,“苦刺”即“潮汕苦刺”,其實還是白簕,不是雲南人常吃的“苦刺花(白刺花)”。據她說,食品工廠的正常産品都要備案,農林部門出過一個可以添加進食品的食用野菜名錄,有白刺花而無白簕,她是專門從恩平一家有許可的簕菜廠家拿的貨。可見野菜這東西,和所謂“野生動物”差不多,不是你想賣就能賣。
不論是白簕還是刺五加,入口都會覺得有點苦味,這也是“野菜”的普遍特征,不管它會不會“很快回甘”,總歸是苦。苦味通常意味着有中毒的風險,偶爾嘗鮮未嘗不可,倘若非要認為野菜更有利于身體健康,那就是南轅北轍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