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在街上、電梯中、app中,甚至某信的朋友圈中看到過這類廣告:

地鐵廣告牌
網頁廣告
瘋狂暗示”不做雙眼皮,你的眼睛就沒有靈性“,看到這些廣告之後是不是覺得自己哪哪都不順眼,可以去調整一下,變得更好,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近聽到朋友吐槽朋友圈的醫美廣告太硬核了,筆者好奇看了一下,原來是這樣的畫風:
手術中照片直接展示
展示術後效果的露骨圖檔
手術切除的下颌骨都直接展示出來了
在這些美容機構和銷售的朋友圈中,如此硬核地進行醫美推銷,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某些畫面尺度讓人反胃。當然,在配合一些文字描述後,也有人覺得這樣的廣告很透明,對其中介紹的項目效果信心大增,進而選擇進行消費。不過,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些内容都會覺得不舒服吧。
app廣告中也有對容貌焦慮的暗示,容易對年輕人在容貌上的消費價值觀産生影響。可以看到這些項目價格并不便宜,年輕人在廣告的作用下,很容易就沖動消費了,甚至貸款整形,但是醫美項目是很少有後悔藥可以吃的,後期效果不理想要麼繼續進行調整,要麼自認倒黴。據筆者了解,一些無牌行醫的不良商家(一般是生活美容機構)或者個人,在金錢的誘惑下,頂着高風險替消費者進行水光針注射、玻尿酸注射等微整形操作,一旦出現醫療事故,消費者盡管可以報警、投訴,挽回經濟損失,但是肉體上受到的傷害卻是難以恢複的。
近日,監管層面也注意到了醫美市場野蠻生長,資本肆意進行醫美價值觀輸出的情況,市場監管總局釋出了關于征求《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部分内容如下:
其中明确提到重點打擊制造“容貌焦慮”、“使用患者名義或者形象進行診療前後效果對比或者作證明”、“推薦官”、“體驗官”等,經常出現在醫美廣告中的現象。
對意見稿有不同看法的各位可以将資訊根據圖中的指引回報到指定郵箱,為社會出一份力。
希望這次的行動能帶來更多積極的效果,還消費者一個健康、綠色、安全的消費環境。對于這次的事件,不知大家是怎麼的看法呢?各位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分享一下你生活中與醫美相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