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在街上、电梯中、app中,甚至某信的朋友圈中看到过这类广告:

地铁广告牌
网页广告
疯狂暗示”不做双眼皮,你的眼睛就没有灵性“,看到这些广告之后是不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顺眼,可以去调整一下,变得更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听到朋友吐槽朋友圈的医美广告太硬核了,笔者好奇看了一下,原来是这样的画风:
手术中照片直接展示
展示术后效果的露骨图片
手术切除的下颌骨都直接展示出来了
在这些美容机构和销售的朋友圈中,如此硬核地进行医美推销,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某些画面尺度让人反胃。当然,在配合一些文字描述后,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广告很透明,对其中介绍的项目效果信心大增,从而选择进行消费。不过,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些内容都会觉得不舒服吧。
app广告中也有对容貌焦虑的暗示,容易对年轻人在容貌上的消费价值观产生影响。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价格并不便宜,年轻人在广告的作用下,很容易就冲动消费了,甚至贷款整形,但是医美项目是很少有后悔药可以吃的,后期效果不理想要么继续进行调整,要么自认倒霉。据笔者了解,一些无牌行医的不良商家(一般是生活美容机构)或者个人,在金钱的诱惑下,顶着高风险替消费者进行水光针注射、玻尿酸注射等微整形操作,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消费者尽管可以报警、投诉,挽回经济损失,但是肉体上受到的伤害却是难以恢复的。
近日,监管层面也注意到了医美市场野蛮生长,资本肆意进行医美价值观输出的情况,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部分内容如下:
其中明确提到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使用患者名义或者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或者作证明”、“推荐官”、“体验官”等,经常出现在医美广告中的现象。
对意见稿有不同看法的各位可以将信息根据图中的指引反馈到指定邮箱,为社会出一份力。
希望这次的行动能带来更多积极的效果,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绿色、安全的消费环境。对于这次的事件,不知大家是怎么的看法呢?各位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分享一下你生活中与医美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