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雞經過一道道工序,終于出鍋啦!熱氣騰騰,煮熟的熱燒雞裂着紋,香氣四溢,讓人的饞蟲蠢蠢欲動,情不自禁讓人們有想吃的沖動,欲罷不能,急不可耐。以下圖檔是我親眼目睹燒雞出鍋的情境:

道口燒雞創始于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據《浚縣志》及《滑縣志》記載,在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由于技術條件差,尚未具特色,生意并不興隆。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現在的燒雞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張中海的先祖張炳,偶遇清宮禦膳房禦廚老友劉義,他在道口鎮大集街開了個小燒雞店,因制作不得法,生意蕭條。有一天一位曾在清宮禦膳房當過禦廚的老朋友來訪,他身懷絕技。兩人久别重逢,對飲暢談。張炳向他求教,那朋友便告訴他一個秘方:“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老湯就是煮雞的陳湯。每煮一鍋雞,必須加上頭鍋的老湯,如此沿襲,越老越好。張炳如法炮制,做出的雞果然香。從此,營業興旺。
牌子打出以後,張炳反複實踐,在選雞、宰殺、撐型、烹煮、用湯、火候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經驗。他選雞嚴格,要選兩年以内的嫩雞,以保證雞肉品質。挑來的雞,要先留一段時間,讓雞消除緊張狀态,恢複正常的生理機能,有利于殺雞時充分放血,也不影響雞的顔色。配料、烹煮是最關鍵的工序。将炸好的雞放在鍋裡,對上老湯,配好佐料,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煮。燒雞的造型更是獨具匠心,雞體開剖後,用一段高粱稈把雞撐開,形成兩頭尖尖的半圓形,别緻美觀。開業已近三百年了,張炳的燒雞技術曆代相傳,始終保持獨特的風味,其色、香、味、爛被稱為“四絕”。
自此以後,道口燒雞便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張中海的祖父張長貴(字和禮)先生,解放後,是省、縣政協委員,我國著名燒雞專家。黨和政府對他的親切關懷,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使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感激涕零。1955年河南省政協會議上,他慷慨無私、毫不保留地公開了他家祖傳三百餘年的絕技秘方,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此後,道口燒雞不僅遠銷京、津、滬、甯,而且大批銷往香港。
清嘉慶年間,一次嘉慶皇帝巡路過道口,忽聞奇香而振奮,問左右人道:“何物發出此香?”左右答道:“燒雞”。随從将燒雞獻上,嘉慶嘗後大喜說道:“色、香、味三絕”。從此以後,道口燒雞成了清廷的貢品。張炳的世代子孫,繼承和發展了祖先的精湛技藝,使燒雞一直保持着他的獨特風味。從七十年代以來,各國駐華使節和國外來賓吃了“道口燒雞”,無不交口稱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尚比亞總統卡翁達、丹麥首相等貴賓,品嘗道口燒雞後都贊歎不已。
滑縣道口鎮,素稱燒雞之鄉。美國一家餐廳的華人經理陸德,曾品嘗過道口燒雞,他贊美道:“道口燒雞肥而不膩,色鮮味美,食用勿需刀,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離。無論冷熱,均餘香滿口。至今回味起來,猶垂涎三尺“。人們喜愛道口燒雞,是因為它香味濃郁、酥香軟爛、鹹淡适口、熟爛離骨、肥而不膩。且新鮮出鍋的燒雞形如元寶,色澤金黃尤為喜人。這些特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就拿香味濃郁這一點來說,道口燒雞需要用陳皮、肉桂、豆蔻、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缺一不可。 酥香軟爛是道口最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光是煮雞這一道程式,就需要花上3至5個小時,再加上火候的調整,制作技術要求很高。做好的燒雞不需刀切,用手輕輕一抖,骨和雞肉自動分離。不用說是饑腸辘辘之時,就是酒足飯飽之後,它也會令人饞涎欲滴。道口燒雞具有五味佳、酥香軟爛、鹹淡适口、肥而不膩的特點。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離,無論涼熱、食之均餘香滿口。
“道口燒雞”久負盛名,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其造型美觀,香爛可口,一抖即散,芳香,久放不腐。在1956年全國食品展覽大會上被評為名産佳肴, 1981年又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産品。遠銷北京、新疆、武漢、貴陽等地,并在許多城市設有分店,同時又制成罐頭銷往國外。據《滑縣志》記載:“義興張”燒雞始創于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禦廚姚壽山向張炳(義興張傳人)傳授了“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的訣竅,并詳細地介紹了陳皮、肉桂、豆蔻,丁香,白芷、砂仁、草果,良姜八味佐料及其用法。張炳聽後如法炮制,果然制出。燒雞鮮爛味美,與衆不同。後來張炳從選雞,宰殺炬毛、開剖、撐雞造型,到細炸、烹煮和火候掌握、用料、用湯等方面,都摸索出了一整套經驗,其色、香、味、爛被世人稱為“四絕”。食客吃燒雞時,隻需将雞腿捉起一抖,骨與肉自行分離。從此“道口燒雞”聲名大振,世代相傳,廣為傳頌,曆久不衰。此雞淺紅帶微黃色,皮肉完整無損,鹹中帶甜,香嫩鮮美,雞骨一觸即脫。
滑縣燒雞産業現在已經不斷發展壯大,十幾家專業店鋪,日均生産五萬隻以上,您要想吃正宗的道口燒雞,請您到美麗的滑縣來!我們在滑縣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