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日,108件畿輔先哲文物與你“面對面”

作者:燕趙都市報

今年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靜藏群壑——畿輔先哲祠名人遺物入藏河北博物院65周年紀念展》将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3号廳展出。據悉,此次展覽遴選出古籍、書法和繪畫等文物108件套,通過古籍、書法、繪畫,使觀者得悟先賢治學與治國并重的思想,展覽将持續到6月20日。昨日,記者提前探營了基本完成的布展現場。

博物館日,108件畿輔先哲文物與你“面對面”

探訪:108件套文物即将“亮相”

《自書年譜卷》《蘇門記事卷》《閱微草堂筆記二十四卷》……昨日,記者在河北博物院看到,《靜藏群壑——畿輔先哲祠名人遺物入藏河北博物院65周年紀念展》正在布展,遴選出的古籍、書法和繪畫等108件套文物已經到達展廳,從業人員正在有序地進行布展。

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研究館員王文麗介紹說,明清畿輔以今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為主體轄區,文人淵薮,才子輩出。清光緒年間,直隸籍同僚李鴻藻、張之洞、張佩綸、張人駿等建立畿輔先哲祠,供奉受時人尊崇的上古至清代畿輔地區1485位忠義、聖賢、名臣、儒林、文苑、隐逸之士。

大家耳熟能詳的紀曉岚、史可法更是吸引“眼球”,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草書軸》绫本、《行書試卷》绫本都在展出之列,展出的人物中還有清代的祖孫三代勵杜讷、勵廷儀、勵宗萬,也有李鴻藻、張之洞等畿輔先哲祠建立人的作品。

“本次展覽遴選出35位畿輔先哲的古籍、書法和繪畫等文物108件套,”王文麗介紹說,其中不乏精品,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并稱為“帖學四大家”的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焦山鼎銘考一卷》都有較高的價值,其中,《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刻本校勘、刊刻水準較高,存世很少,具有重要曆史資料和版本價值。

亮點:絕大部分文物乃首次亮相

“此次展出的文物都很有價值,其中半數以上都是上級别的文物。”王文麗介紹說,展品中百分之九十是河北博物院的院藏文物,也有部分來自正定縣文保所、柏鄉縣文保所、定州市博物館和高邑縣文保所的藏品,其中,絕大部分文物都是第一次亮相,展期結束後又将收進“深閨”。“很多作品都非常難得一見,嘉慶皇帝的老師朱珪的絹本書畫作品很華麗,絹上還有亭台樓閣的底紋,一般都是皇家貴族采用,非常罕見。”

楊繼盛的紙本《自書年譜卷》、孫奇逢的紙本《蘇門記事卷》都是第一次與世人“見面”的珍品。“楊繼盛是明代著名谏臣,容城人,關心民生、興辦教育,創辦書院,嘉靖三十二年,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在獄中備經拷打,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僅四十歲。”王文麗介紹說,《自書年譜卷》就是楊繼盛在獄中所書,約有13000餘字,卷長有五米多。叙述了自幼年至赴義前平生四十年的艱難險阻,他自己說的是為日後做墓志銘。

孫奇逢是明末清初理學大家,與李颙、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書經近指》。而在此次的展品中,除了他手書的《蘇門記事卷》,他的《理學宗傳》刻本也将展出。

博物館日,108件畿輔先哲文物與你“面對面”

聚焦:首次以人物為布展“主線”

與以往的書畫展多以流派和創作風格來劃分展區不同,為了更貼近市民,這次的布展是以人來劃分,“每個人物一個展區,有人物小傳,也有人物的古籍、墨迹、書信甚至印章,能更貼切地去了解這些人物,也更方面大家去尋找自己熟悉的人物。”

在衆多的名人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紀曉岚,他的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河北博物院藏殘本共二十四卷,此次展出的是其中的四卷。

在紀曉岚的展區除了書畫、著作,還有硯台。據傳紀曉岚特别愛收集硯台,此次展出的龍紋長方形綠端硯上面雕刻有二龍戲珠,兩側上端刻有雲紋,硯背刻有銘文,左下方刻有兩個印章,上方印有“紀昀印”,下方印有“閱微草堂”。

“除了紀曉岚,梁清标也有不少人熟悉,他是正定人,是著名的收藏家。”王文麗介紹說,正定縣文保所收藏了的梁清标的展品中,此次比較有看頭的包括他的《登瀛洲圖》,還有《蒼岩梁公墓志銘拓片》。

作為清朝最重要的鑒藏家之一,梁清标曆時47年,收藏了超過600件稀世書畫珍品,其中包括陸機的平複帖、王羲之的蘭亭序、展子虔的遊春圖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等。據傳,梁清标位于正定的“蕉林書屋”,當時門口車水馬龍,席間談笑多鴻儒。現今,許多宋元字畫碑帖都欽印有“蕉林書屋”“棠村品鑒”“棠村審定”“梁清标審定”“觀其大略”,其中大多稱得上是稀世珍寶。而他也被後世喻為收藏家中的“收藏家”。

延伸:透過字畫再現先賢情懷

在此次展出的展品中,大部分展品的左下角都有一個印章,印有“畿輔先哲祠收藏字畫金石印記”的字樣,“這是畿輔先哲祠的收藏印,這次也展出了其中一枚牙章。”王文麗介紹說,畿輔先哲祠的舊址位于今天北京市西城區下斜街,1953年6月,河北省博物館建館初期,接收了原藏于畿輔先哲祠的古籍600餘冊、遺物300餘件,所藏的部分名人遺物。

此次展覽分為上下兩篇。明清時期,畿輔地區拱衛國都,地域優勢培育了很多胸懷天下的名臣和領袖群倫的儒林;晚明,出現了楊繼盛、史可法等一批勇士;清代,位列名臣的紀曉岚等不僅注重治國理政,而且在理學、詩學、史學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以,上篇為“名臣碩儒”,主要展示畿輔先哲祠供奉的名臣和儒林的作品,有明代第一谏官楊繼盛的書法名作,還有理學大家孫奇逢的理學著作,名臣紀曉岚的硯台等。

“明末至清中期,畿輔地區有一部分文人志士積極入仕的心态轉化為以治學來治國,掀起了新時期文學、書法、繪畫的新篇章。”王文麗說,展覽的下篇就是“文苑詞林”,主要展示畿輔先哲祠供奉的文苑作品,有大鑒藏家梁清标的法帖,有“瀛洲七子”中的邊連寶、戈濤、李中簡的書法作品,有金石家翁方綱撰的金石著作,還有著名畫家張賜甯的繪畫等。

王文麗介紹說,此次展覽正是希望通過廣博紛呈的古籍、開張跌宕的書法、清雅蒼秀的繪畫,使觀者得悟先賢治學與治國并重的思想、格物緻知的精神和以宏濟民生為己任的情懷。

據悉,在此次展覽期間,省博還将舉行“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圖文典籍與金石拓片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文字、文物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學術研讨會,将有來自全國的包括圖文典拓專委會首批成員機關代表、博物館圖文典籍與金石拓片領域專家學者六十餘人參會。專家學者将就“文字與人類文明”“文字與文化傳播”“文字載體的研究與保護”“讓文字活起來”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讨和交流。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楊佳薇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