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珍玉丨東垣重脾胃陽氣,治用風藥慎助陽

作者:月牙兒湖河洛青囊學社
張珍玉丨東垣重脾胃陽氣,治用風藥慎助陽

先生對于曆代醫家的學術思想頗有研究,對于每一家的理論及組方用藥特點常有獨見。以東垣為例,先生将其學術特點概括為“東垣重脾胃陽氣,治用風藥慎助陽”,并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與論述。

東垣脾胃學說的核心為脾胃元氣論。元氣來源于先天真氣,賴後天水谷精氣充養,東垣尤其強調後天脾胃對于元氣的重要作用,認為“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谷氣上升”(《内外傷辨惑論》)。脾胃位于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氣機升降正常與否,是影響元氣盛衰的重要原因。在論脾胃升降過程中,李氏更重脾胃陽氣之升浮,認為:在自然界,有春生夏長,則萬物蓬勃;秋收冬藏,則萬物凋零的特點。在人體,也有氣機升降的規律,脾胃陽氣健旺,谷氣上行,猶如春夏生長之氣旺,故人體安和而長壽,因曰:“春生夏長,皆從胃中出也。”(《脾胃論·陰陽壽天論》),旨在強調脾胃陽氣升發對于元氣充盛及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元氣以脾胃為根本,脾胃衰則元氣必随之而衰,即“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内外傷辨惑論》)。脾胃氣衰,中氣不足,最典型的病理變化有二:一是清氣下陷。“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内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二是陰火上沖。谷氣下流,變生濕濁,流于腎間,使下焦之氣不化,郁而生熱,成為陰火沖逆于上。脾胃陽氣虛弱下陷是上述病理變化的共同機制。

針對上述生理、病理特點,李東垣以補中升陽為治療脾胃病的最基本方法,以補中益氣湯為其代表方。此外,東垣據四時氣候不同而病情有變的情況,制定了應時之方:暑季主用清暑益氣湯,秋令以升陽益氣湯,冬時用沉香溫胃丸,春天補中益氣東加羌活、防風、藁本等。以上方劑中僅沉香溫胃丸一方有炮附子,但各方均有風藥,以升麻、柴胡、羌活、獨活、防風、藁本等多見。這些風藥構成了東垣方的特點。

先生對東垣組方少用附子多用風藥的特點,做出了深刻分析:

首先,少用助陽藥。如附子辛熱,雖然同樣具有風藥之升散的作用,但因其同時入腎經,有助下焦陰火之勢,是以,僅用于冬季沉香溫胃丸中以溫腎除寒,其餘方中不用附子,是為了避免其加劇下焦陰火之弊。

其次,多用風藥。東垣升發脾胃陽氣多用風藥,依據有二:其一,從肝與脾胃的關系而言。生理上,“土得木而達”,肝的疏洩功能有助于脾胃運化及氣機升降;病理上,肝病常累及于脾胃,肝氣上逆導緻木旺乘土,肝氣郁結導緻木不疏土。而風氣通于肝,風藥與肝存在着密切關系,是以,用風藥可以疏(舒)肝,肝氣舒則疏洩有度,有助于脾胃運化及氣機升降。其二,從風藥本身的特性而言。風藥性升散,可以直接升發脾胃陽氣,進而使下流之谷氣得以升提。

通過上例,先生指出:臨床用藥時除掌握藥物性能外,尚需結合髒腑的生理特性及病理特點,這樣方能有的放矢,取得顯著的療效。

張珍玉系列文章由月牙湖青囊學社收集整理自《張珍玉學術經驗輯要》、《山東中醫藥大學九大名醫經驗錄系列丨張珍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丨張珍玉》、《張珍玉醫案醫話集》、《張珍玉醫學文集》、中國知網相關論文及網絡等,如有侵權請告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