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珍玉丨东垣重脾胃阳气,治用风药慎助阳

作者:月牙儿湖河洛青囊学社
张珍玉丨东垣重脾胃阳气,治用风药慎助阳

先生对于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颇有研究,对于每一家的理论及组方用药特点常有独见。以东垣为例,先生将其学术特点概括为“东垣重脾胃阳气,治用风药慎助阳”,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论述。

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为脾胃元气论。元气来源于先天真气,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东垣尤其强调后天脾胃对于元气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内外伤辨惑论》)。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升降正常与否,是影响元气盛衰的重要原因。在论脾胃升降过程中,李氏更重脾胃阳气之升浮,认为:在自然界,有春生夏长,则万物蓬勃;秋收冬藏,则万物凋零的特点。在人体,也有气机升降的规律,脾胃阳气健旺,谷气上行,犹如春夏生长之气旺,故人体安和而长寿,因曰:“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脾胃论·阴阳寿天论》),旨在强调脾胃阳气升发对于元气充盛及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元气以脾胃为根本,脾胃衰则元气必随之而衰,即“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脾胃气衰,中气不足,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有二:一是清气下陷。“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二是阴火上冲。谷气下流,变生湿浊,流于肾间,使下焦之气不化,郁而生热,成为阴火冲逆于上。脾胃阳气虚弱下陷是上述病理变化的共同机制。

针对上述生理、病理特点,李东垣以补中升阳为治疗脾胃病的最基本方法,以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此外,东垣据四时气候不同而病情有变的情况,制定了应时之方:暑季主用清暑益气汤,秋令以升阳益气汤,冬时用沉香温胃丸,春天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藁本等。以上方剂中仅沉香温胃丸一方有炮附子,但各方均有风药,以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等多见。这些风药构成了东垣方的特点。

先生对东垣组方少用附子多用风药的特点,做出了深刻分析:

首先,少用助阳药。如附子辛热,虽然同样具有风药之升散的作用,但因其同时入肾经,有助下焦阴火之势,因此,仅用于冬季沉香温胃丸中以温肾除寒,其余方中不用附子,是为了避免其加剧下焦阴火之弊。

其次,多用风药。东垣升发脾胃阳气多用风药,依据有二:其一,从肝与脾胃的关系而言。生理上,“土得木而达”,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运化及气机升降;病理上,肝病常累及于脾胃,肝气上逆导致木旺乘土,肝气郁结导致木不疏土。而风气通于肝,风药与肝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用风药可以疏(舒)肝,肝气舒则疏泄有度,有助于脾胃运化及气机升降。其二,从风药本身的特性而言。风药性升散,可以直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使下流之谷气得以升提。

通过上例,先生指出:临床用药时除掌握药物性能外,尚需结合脏腑的生理特性及病理特点,这样方能有的放矢,取得显著的疗效。

张珍玉系列文章由月牙湖青囊学社收集整理自《张珍玉学术经验辑要》、《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丨张珍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丨张珍玉》、《张珍玉医案医话集》、《张珍玉医学文集》、中国知网相关论文及网络等,如有侵权请告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