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漁民說,該化工廠現在是"突變"的活魚,對寄生蟲感染有反應。

7月5日,福建省鹽田市梅州灣附近海鮮視訊嚴重危害環境污染,在網上引起關注。

視訊顯示,幾條活魚在水中被捕,腹部和周圍有粉紅色的氣泡狀突起。另一張線上圖檔顯示,一些打撈的貝類被懷疑患有惡性良性腫瘤。

漁民說,該化工廠現在是"突變"的活魚,對寄生蟲感染有反應。

有網友發帖稱,活魚來自鹽田秀嶼區一家化工廠以南水域,當地稱為"麻風病魚",化工廠污水危害海鮮環境。

7日,秀嶼區副區長陳曉旭告訴 www.thepaper.cn,莆田市海洋水産局當天已通報"麻風魚"調查情況,視訊中的魚是梅洲灣北岸東埔村西埔墾區排水口西側的當地人捕獲的。

7日晚,莆田市海洋水産局在其官網宣布,碘泡泡蟲是一種無毒寄生蟲,常以囊的形式在淤泥中長期存活,在一定的水溫和氣候條件下,囊中分裂出許多孢子,寄生在淡水魚或海水鲶魚體内的表, 在魚鱗和尾鳍上顯示大大小小的圓形囊,并且由于表面出血而出現紅色凸起斑點。

該通知表明,根據捕撈區周圍的水産養殖者的說法,這種現象在前幾年也發生過。普塔海洋和漁業局呼籲加強監督,禁止公衆在洩洪門釋放時捕獲魚。

該市海洋和漁業局

漁民必須埋葬或焚燒病魚和其他無害的處理,以防止寄生蟲在淤泥中繁殖。同時,訓示漁民使用生石灰徹底清潔池塘,殺死淤泥中的碘泡孢子,并減少病原體的流行。

然而,線上圖檔中沒有提到疑似"惡性良性腫瘤"的貝類産品。

住在秀嶼區的戴女士告訴《新聞》,她的家離當地一家工廠不到一公裡,周圍是一座發電廠,打開窗戶時經常聞到刺激和刺鼻的味道。

2015年2月農曆新年期間,戴女士收到了當地一位産水朋友的海鮮,五公斤級的海牡蛎中,有近一半身上有白色惡性良性腫瘤,吓得不敢吃。

新聞曾多次緻電海鮮店老闆,試圖詢問海牡蛎的白色惡性良性腫瘤,但截至撰寫本文時,對方尚未接聽電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