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一個王朝衰亡的直接原因,無非兩種――内憂和外患。漢唐宋明四朝之中,漢唐亡于内憂,屬于土崩瓦解;而宋明亡于外患,是被滅國。
但這并不是說漢唐的外患不嚴重。事實上,唐朝的外患是全方位的,在東北是高句麗,北方大漠是東突厥,西北是西突厥,西部是吐谷渾,西南是南诏。同時,東突厥的背後是薛延陀、回纥,吐谷渾的背後是吐蕃,這是一個各方勢力競相登場的時代。
是以,唐朝常常需要多線作戰,但唐朝真正的憂患,卻“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

唐朝國祚近三百年,對其打擊最嚴重的既不是征高麗,也不是敗于大食、吐蕃、南诏,而是兩次内亂:
其一,是安史之亂,平定安史亂局,除了有李光弼、郭子儀之外,還有回纥助兵;
其二,便是本文要說的黃巢之亂。
如果說安史之亂使唐朝從巅峰滑落,并退出西域;那麼黃巢之亂便奠定了唐末五代的群雄割據之局,一如漢末。
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
“桂林”指的是在黃巢之亂前的龐勳兵變,時間是公元868年,起因是駐守桂林的八百徐州兵想回家。
按唐制,戍守邊關的士兵3年一輪換,可是三年又三年,在桂林的士兵還是不能回家。
于是,這八百人便在龐勳的帶領下私自返鄉,這便是龐勳兵變。
唐朝平定龐勳兵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沙陀人助兵,沙陀騎兵在蘇北平原上有着巨大的優勢。
沙陀人,也正是在此時正式登上了唐末的曆史舞台。
龐勳兵變,是唐末大起義的導火索,其餘部後來許多都加入了黃巢起義的隊伍。
黃巢,本是山東鹽商,善于騎射,少有詩才,最初追随王仙芝起兵。後來,王仙芝戰死,黃巢被推為“沖天大将軍”,成為起義軍的首領,時間是公元878年。
由于采取流動作戰,黃巢之亂遍及唐朝半壁江山,動搖了大唐帝國的統治根基。
黃巢之亂之是以能平定,有兩大因素:
其一,是朱溫的降唐
公元882年,朱溫在陝西同州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将軍,并賜予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名字――朱全忠。
其二,是沙陀人李克用助兵
沙陀,本是西突厥别部,在唐朝和吐蕃之間反複無常。其首領本姓“朱邪”,後由于鎮壓龐勳兵變而被賜姓“李”。
黃巢攻陷長安後﹐唐朝招天下軍鎮勤王,李克用便率沙陀軍進入援。
公元883年﹐李克用擊敗黃巢,黃巢退出長安﹐李克用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
公元884年,黃巢戰死于泰山狼虎谷,亂平。
平定黃巢之亂後,晉王李克用居河東(山西),梁王朱溫占河南,唐朝已無實力壓制二人。
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将領相比,李克用還是想做李光弼的。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克用是沙陀人,但始終奉唐為正朔。
但朱溫卻不想做郭子儀,他在平定黃巢之亂的同一年便對李克用動手了。
公元884年,朱溫在開封的一個大雨之夜犒勞李克用,據《舊五代史·武皇紀》記載:
“是月,班師過汴,汴帥迎勞于封禅寺,請武皇休于府第,乃以從官三百人及監軍使陳景思館于上源驿。
是夜,張樂陳宴席,汴帥自佐飨,出珍币侑勸。武皇酒酣,戲諸侍妓,與汴帥握手,叙破賊事以為樂。
汴帥素忌武皇,乃與其将楊彥洪密謀竊發,彥洪于巷陌連車樹栅,以扼奔竄之路。
時武皇之從官皆醉,俄而伏兵竄發,來攻傳舍。武皇方大醉,噪聲動地,從官十餘人捍賊。侍人郭景铢滅燭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床下,以水灑面,徐曰:“汴帥謀害司空!”武皇方張目而起,引弓抗賊。有頃,煙火四合,複大雨震電,武皇得從者薛鐵山、賀回鹘等數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随電光登尉氏門,缒城而出,得還本營。”
汴帥,就是朱溫;武皇,即李克用。
在這個大雨滂沱之夜,朱溫擺下“鴻門宴”,意欲誅殺李克用。大醉的李克用,在侍從用冷水潑在臉上後才在大雨如注的夜裡狼狽逃回了大學營。
從此,李克用和朱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朱李之争也決定了唐朝的曆史走向。
公元903年,朱溫擊敗李茂貞,将唐昭宗挾持至長安,并下令将朝中的宦官全部賜死,結束了唐朝後期宦官專政的局面,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
之後,朱溫又将唐昭宗遷往自己的老巢洛陽,并于公元905年制造了白馬之變,将唐朝自謂清流的世家大族全部投入黃河。
至此,支撐唐王朝的南衙北司均不複存在,朱溫篡唐隻剩下走流程了。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唐亡。
與此同時,李克用仍然使用唐朝的天佑年号,以複興唐朝為名與後梁争雄,猶如漢末三國的劉備。
公元908年,李克用病逝。
後來,其子李存勖為其父複仇攻滅後梁,依然以“唐”為國号,史稱“後唐”,之後的後晉~後漢~後周~趙宋都出自李克用的沙陀集團。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腰斬了唐朝,而黃巢之亂則敲響了唐朝滅亡的喪鐘,朱溫李克用不是郭子儀李光弼,大唐也再無中興之望,一個猶如漢末三國的亂世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