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綜合報道

7月18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召開之際,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城市聯盟、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聯合承辦,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協辦的“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場會議舉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世界遺産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特蕾莎·帕特裡西奧出席會議并緻辭。會議上,宋新潮表示,中國将繼續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各海絲沿線國家的國際協商與合作,共同做好海絲的保護,開展主題研究,探讨跨國聯合申遺政策,共同把全人類的寶貴曆史文化财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海上絲綢之路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緻辭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北韓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甯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海上陶瓷之路文物

中國境内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甯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甯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在此次“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場會議上,宋新潮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海上絲綢之路正是人類不同文化互動和共存的見證與延續。近年來,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研究、展示闡釋、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他表示,中國将繼續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各海絲沿線國家的國際協商與合作,共同做好海絲的保護,開展主題研究,探讨跨國聯合申遺政策,共同把全人類的寶貴曆史文化财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景峰回顧了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研究”項目,以及以此為契機推動的絲綢之路申遺系列工作。這是數十年協調和共同保護的成果,開創了可行的先例。他引用曼德拉的名言“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總看似不可能”,鼓勵各國繼續在絲綢之路的架構下開展交流與合作。他還介紹了最新出版的《世界遺産》雜志絲綢之路專刊的中文版。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特蕾莎﹒帕特裡西奧緻辭

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特蕾莎﹒帕特裡西奧表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需要制定一個時空架構,需要加強對話、尊重、了解,設定總體戰略,界定各個遺産點對突出普遍價值的貢獻和彼此之間的聯系,研究遺産點之間在變遷過程中的關系等。她指出,今天的會議邁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海絲架構研究,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願意為此提供技術支援和能力建設方面的幫助,為建設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世界遺産公約》貢獻力量。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柴曉明發言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迹保護研究的主要專業支援機構,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将持之以恒服務好、聯系好各省市、遺産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研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講好中國故事,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tim williams、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總工程師劉曉明、西澳洲大學教授tim winter分别作了主旨發言。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tim williams發言

tim williams以《海絲特征與遺産保護的重點工作》為題,回顧了世界遺産體系下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概念,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時空架構、線路特征、遺産類型和價值的總體論述。他強調了海絲遺産的社會背景、遺産動态構成、遺産與人的關系、曆史影響的複雜性以及與當代社會的緊密聯系;提出了拓展視野,從區域互動的角度,以港口為中心,重點開展人類學、宗教、航海技術研究的建議。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總工程師劉曉明發言

劉曉明以《傳承海絲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題,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部分的保護研究工作程序,以廣州為牽頭城市的海絲城市聯盟近年來所取得的工作成績,并介紹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迹相關研究情況。他表示,廣州将堅決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構想,把握發展機遇,繼續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并與各海絲沿線地區強化合作,推動海絲跨國聯合申遺,發揮文化遺産保護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而達到和平、共享、交流、互利的美好願景。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黃埔江面的錨地,清朝盛世時期廣州是最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西澳洲大學教授tim winter發言

tim winter以《海洋遺産外交政策:聯通的曆史》為題,從海洋遺産的視角探讨了海上絲綢之路對于各大文化體系的聯通流通的紐帶作用,認為這種聯通和流通不僅局限于物品,也包括文化、技術和思想觀念,不僅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價值,更對未來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重要資源。他建議中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提供更多合作機會,并發揮上司作用。

随後,李和锺(南韓)、木村淳(日本)、nia naelul hasanah ridwan(印尼)、shikha jain(印度)等國際專家對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研究進行了對談,線上線下參會代表交流了關于海絲遺産保護利用的思考。

世遺大會聚焦海上絲路:如何深入保護,推動申遺

點評交流環節專家發言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邊會是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五年前的幾乎同一時間,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第40屆世界遺産大會期間,中國精心籌備的海上絲綢之路邊會受當地未遂政變影響未能舉辦。“五年來,我們對海絲的曆史價值和國際合作有了更深入和切身的思考。尤其是在共同面對疫情的今天,各國攜手,推動跨國系列遺産的聯合研究、保護,有利于在更大範圍内實作人類命運共同體。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研究不僅是中國的使命,也是海絲沿線國家共同的事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遺産架構體系下,中國将與各國通力合作,在國際多邊架構下開展聯合工作,推動海絲遺産的保護,建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交流合作體系。”據悉,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以及廣州、福州、南京、甯波、澳門等海絲聯盟城市代表共50餘人在福州海峽會展中心線下參會。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各國家委員會代表、海絲沿線國家代表、以及國内外海絲相關研究專家線上上參加了會議。為宣傳海上絲綢之路,會場還舉行了海絲遺産圖檔展,介紹海絲聯盟城市的遺産簡況。

(本文部分内容綜合自世界遺産之聲釋出的《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會在福州舉辦》一文。)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施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