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季”的冬棗

作者:陝西網

“反季”的冬棗

——轉季的背後是轉型

記者 劉一偉

冬棗、冬棗,顧名思義,冬棗應成熟于冬季。然而,今年大荔冬棗在夏季就大量上市。人們不禁疑問:這分明是夏棗麼?其實,品種仍是冬棗,口味仍是冬棗味,隻不過今年冬棗“反季”了。這一“反”,讓冬棗産業呈現出更加熱火的景象。

“反季”的冬棗

△ 大荔縣安仁鎮千畝大棚冬棗

“我們村的棗出口到迪拜後,每公斤能賣20美元。”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說。

近些年,為了讓冬棗能賣出好價錢,小坡村對種植技術不斷進行更新,冬棗上市時間從原來的10月中旬提前到5月中下旬。“冬棗”變“夏棗”,身價倍增。

“反季”的冬棗

△ 自動化分揀

然而,過去卻是另一種光景。

“老遠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堿。種啥啥不長,群衆真恓惶。”村裡老人回憶,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村4000多口人仍守着萬畝鹽堿地過窮日子。來這裡租地的客商一打聽,一畝地五元錢的租金都沒人要。

1998年,33歲的薛安全當選上小坡村村委會主任,面對“撒一葫蘆種子收不回半瓢糧”的萬畝鹽堿地,心裡直犯急。

改變鹽堿地是件不容易的事,那就嘗試改變種植結構。薛安全和村幹部們買來速生楊和雪棗試種,原本生命力頑強的速生楊沒過兩年都“鹹”死了,而雪棗樹卻奇迹般地活了下來。

确定了種植什麼,灌溉又成了新問題。村周圍500米以内水質尚好,500米外就是苦水。薛安全決定從洛河修渠引水灌溉棗田。

“東湊西借,最後我們籌措300多萬元,修好了3.8公裡長的主幹渠和另外13條小渠。”薛安全說,在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情況下幹成這件事,村民給他送了個“薛大膽”的綽号。

喝到“甜水”的棗樹長勢良好,但是那時一斤雪棗隻能賣三四毛錢,好不容易培育的産業面臨着被“連根刨掉”的窘境。更讓村民犯愁的是,每逢九十月份,棗子逢雨必裂,隻能漚在地裡。

請專家!“薛大膽”和村幹部們合計後作出決定。

專家的意見是,将雪棗、梨棗嫁接成市價更高的冬棗,同時搭建雨棚、鋼構智能大棚,使冬棗的生産銷售周期不斷延長。

“反季”的冬棗

△ 裝箱

小坡村的冬棗改良面積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迅猛增長,到2014年,曾經的萬畝鹽堿地變成了冬棗園,畝均收入過萬元。一顆小小的棗子,給小坡村人均帶來2.4萬元的年收入,今年總産值還有望突破2億元。

“幾年前,江浙那邊來的客商要24萬元買斷我10畝冬棗一年的收成,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說起自己的故事,村民李建華笑得合不攏嘴。

随着冬棗産業不斷發展,小坡村先後配套建設起貯藏冷庫、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台。冬棗産銷高峰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的客商齊聚小坡村,周邊鎮村種植的冬棗也被“一掃而光”。

“反季”的冬棗

△ 發貨

在小坡村村口,立着“中國冬棗第一村”标志牌。“有人找過我,說你這個名字取得有點大!我說不大,山東、山西、湖南咱都去過,按村級冬棗種植面積和發展速度,這個第一名副其實。”薛安全說,冠個第一也是對村幹部、村民的激勵和鞭策。

(當代陝西 劉一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