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

作者:農業科技報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

重慶雲陽縣紅棗種植加工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情況

  全産業鍊布局冬棗産業“新藍圖”   ——走進楊淩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重慶雲陽縣紅棗種植加工基地

  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耿蘇強

  重慶雲陽縣“七山兩水一分田”,可耕農用地并不多。作為一個從三峽庫區腹地走出來的新農人,楊淩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重慶雲陽縣紅棗種植加工基地負責人徐靖雯回想起2012年開始在雲陽建基地、種棗樹的情景時,仍記憶猶新。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

冬棗基地勞工們正在除草

  2011年,徐靖雯在柳橋社群流轉土地1000餘畝,從湖南引進冬棗、中秋脆舒棗、紫蘭頭、梨棗等品種進行試驗,試種冬棗取得成功。如今,填補了重慶市9至10月份沒有時令水果的空白。如今,基地冬棗在庫區表現出良好的生态适應性和豐産優質性。

“一顆冬棗”帶來全産業探索

  6月14日,記者在雲陽縣紅棗種植加工基地,喝上一杯棗芽茶,聽女強人徐靖雯講棗園的建立曆程,仿佛能看見一個新産業在眼前蓬勃興起。

  徐靖雯說,冬棗樹在三峽庫區是一種“稀罕樹”,這個産業在三峽庫區也是一個空白。早年在深圳打工賺到第一桶金的徐靖雯早就看上了冬棗這個朝陽産業,在山東、湖南分别建起了棗苗基地,并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合作,發展冬棗産業。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

  在基地的展示中心,徐靖雯興高采烈地為記者介紹,“棗樹全身都是寶!你看,這是我們正在開發的棗酒、棗酵素、棗茶、棗木梳、棗木筷。”不滿足于應季冬棗,她想要把冬棗做成産業,開發出一系列的加工産品,建設休閑觀光産業園,打造集種植、采摘、科普、休閑觀光體驗、貿易、加工于一體的棗産業鍊。

  “我們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三峽棗業基地,将産業技術基地覆寫三峽庫區,帶動區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徐靖雯說,基地壯大了還不夠,還得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徐靖雯手指地圖為記者描述自己的棗業“版圖”。近幾年來公司先後在盤龍社群、鳳鳴鎮、票草鎮、紅獅鎮、泥溪鎮、南溪鎮引導農民自發組織成立棗業種植合作社12個,推廣種植冬棗5000餘畝,帶動農戶1000戶。

讓冬棗産業成為脫貧的源頭活水

  作為一個從庫區腹地走出來的新農人,徐靖雯深知扶貧的意義。為了實作精準扶貧、保證精準脫貧,基地按照“輸血不如造血、接濟不如帶動”的思路,從免費提供棗苗,到免費組織栽培管理技術教育訓練,再到統一組織市場銷售,從帶動農民自發自願栽種棗樹,到請他們到園區做勞工、掙工資,真正實作了讓當地農民半農半工、雙收入雙保險,有效幫助一批貧困戶脫貧緻富。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

  截至目前,基地已對貧困戶無償發放價值近百萬元的成熟棗苗2萬餘株,有3000多人免費接受了公司的技術指導,600餘戶農民專業從事冬棗種植,面積達7000餘畝,帶動農戶年增收10萬元。

  除此之外,基地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發展周邊農戶利用閑置荒地廣泛種植冬棗。目前,該公司已在柳橋社群整合土地和林地5000畝,建成了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300畝,種植了4年生特色冬棗1200株,種苗繁育基地60畝,種苗10萬株。

  徐靖雯說,除了眼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冬棗産業也能為三峽庫區帶來不小的生态效益。棗樹根系發達,保持水土能力強,特别适宜三峽庫區,能明顯減少庫區的水土流失。

  編輯:王晴晴 責編:牛博成

「楊淩情懷」一個重慶女強人布局的冬棗産業“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