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作者:文彙網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四史”學習實踐團的學生們拜訪了數位抗戰老戰士,向他們了解抗戰曆史、學習抗戰精神,其中就有抗戰老戰士、原海軍上海基地副參謀長鮑奇。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9月3日,李強書記來的時候,我穿的就是這一身。”鮑奇老先生身着青灰色軍裝,左臂處印有“新四軍”字樣,正面“滿載”包括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自由獨立勳章等共18枚勳章和獎章。

鮑老今年97歲高齡,現居住在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提到市上司來看望他一事時,老先生非常高興,他“誇張”地用雙手掩住面孔,說:“我們這麼偉大的國家,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真是越來越好。國家還記得我們,我十分高興、感動。但又感到很不好意思,耽擱大家的時間……”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1941年,鮑奇加入了抗日隊伍,那年他才18歲。他還清晰地記得最初加入東南警衛團的過程,那天他從吳淞口出發,被人帶上了一艘烏篷船,但下船地點并不是目的地,又有同志将他領到下一個地點。幾經周轉,他終于到了接應點,擡頭到了一看,發現好幾個同學等在那裡。“你也參加了抗日!”幾個熱血青年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就這樣,他們參加了當時我黨建立的一支海上抗日武裝——東南警衛團。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戰争是殘酷的,鮑老對兩位同志的犧牲至今無法忘卻——1944年12月,為奪取抗日反“清鄉”鬥争的勝利,東南警衛團團長王澄和政委鮑志椿準備率部突圍。當他們在蘆葦蕩中用望遠鏡偵查敵情時,不幸被敵人的冷槍擊中,一顆子彈射穿了兩人的胸膛。團長、政委雙雙犧牲,他當時隻能強忍悲痛,向司令部發去兩人犧牲的電報。

1949年解放上海後,鮑奇從411醫院出發,傳回處在老北站附近的家。他記得,當時自己一路找回去的時候,沒有人來接他,更沒有“夾道歡迎”,周圍街坊投來的目光中反而充滿着疑惑。直到踏進某處11号2樓家門的那一刻,父母都還沒能認出他。所有的困惑在鮑老先生看到那塊印有自己照片的靈位時,都解開了。時隔多年,家人終于團聚。

鮑老在講述往事時,一直對同學們說,以前艱苦的日子終于一去不複返了,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鮑老對“CD光牒行動”也很有感觸,他說:“當年去北方打仗,南方人不習慣北方的飲食,隊伍裡還有段順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東,吃煎餅就大蔥’,但實際上那時候能吃上煎餅就不錯了,大多時候都沒有什麼吃的,一粒米都不肯浪費。”鮑老告誡同學們,要養成節約糧食、艱苦樸素的習慣作風,“我們國家有14多億人口,如果每個人浪費1粒米,加起來就會有14多億粒米,那就太多了。”

這位市上司去看望過的老人,80年黨齡,18條為人準則鞭策一生

在得知劉佳媛是一名學生黨員,“四史”學習實踐團中還有兩位同學是學生預備黨員後,鮑奇老先生一轉诙諧幽默的語氣,說道:“今天的生活都是革命者懷着為人民付出一切的決心和鮮血換來的。很多人在戰場上被一槍打中就沒了,沒人知道他是誰,但是我們心裡要想着他們。作為黨員時刻要将人民放首位,人民大于自己。”

他還拿出了一份市上司來看望他時他展示的“十八條規定”:幾十年的革命廉潔奉公,不要被錢攻破,手莫伸;勝利、順利的時候,就要想着困難的到來;一旦困難來臨要沉住氣,不要傷心、灰心,要沖過去……這是鮑老給自己為人處世定下的18條規定,同學們紛紛記錄了下來。鮑老說:“别人管這個叫自覺紀律教育。我這一生,就用這一份規定來不斷地鞭策自己。不管做哪件事情,都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來做。”

“四史”學習實踐團的成員們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飽含曆史滄桑的獎章,儲存老一輩革命家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口述記憶。作為記錄者,又是活動發起人的劉佳媛表示,他們希望在自己了解曆史的同時,通過新媒體手段将這些内容剪成短視訊,經由網絡傳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四史”教育,感悟紅色精神。

作者:周俊超 劉佳媛

圖檔:周俊超 攝

編輯:周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