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公”與“私”的界限

中國的人際交往關系,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差序格局(所謂“差序”,就是有等級差别的倫理關系。),由近而遠,親疏有别。在差序格局中,“公”與“私”都是相對的,界限也是非常模糊,難分彼此。在某一個位置上,對外都是“私”,對内都是“公”。要看你站在哪個位置來看,在同心圓的差序格局中,往裡圈看,都屬于“公”,往外圈看,就屬于“私”了。比如傳統中國每個家族都有族田和祠堂,對于家族内部每個小家庭來說,它們姓“公”,但對于村莊和鄉縣來說,族田和祠堂一定是“私”。因為中國人“公”與“私”概念的暧昧性,是以在差序格局之下隻有私德,而沒有公德。“私德”是你對每個不同的人要盡的倫理責任,而“公德”呢,是某個團體或國家内部所有成員共同的,平等的道德義務。在傳統中國,不存在公德這一概念,是以到了晚清,啟蒙的先驅者梁啟超寫《新民說》,大聲疾呼新國家要有新的國民,新的國民首先要有公德!

摘自許紀霖的《脈動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