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公”与“私”的界限

中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所谓“差序”,就是有等级差别的伦理关系。),由近而远,亲疏有别。在差序格局中,“公”与“私”都是相对的,界限也是非常模糊,难分彼此。在某一个位置上,对外都是“私”,对内都是“公”。要看你站在哪个位置来看,在同心圆的差序格局中,往里圈看,都属于“公”,往外圈看,就属于“私”了。比如传统中国每个家族都有族田和祠堂,对于家族内部每个小家庭来说,它们姓“公”,但对于村庄和乡县来说,族田和祠堂一定是“私”。因为中国人“公”与“私”概念的暧昧性,所以在差序格局之下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私德”是你对每个不同的人要尽的伦理责任,而“公德”呢,是某个团体或国家内部所有成员共同的,平等的道德义务。在传统中国,不存在公德这一概念,因此到了晚清,启蒙的先驱者梁启超写《新民说》,大声疾呼新国家要有新的国民,新的国民首先要有公德!

摘自许纪霖的《脉动中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