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作者:李時針不懂曆史

公元324年,曆時兩年多的“王敦之亂”終于被晉明帝所平息,至此影響東晉初年的一場大動亂也暫時告了一段落,而從各個角度去剖析這件事都能看出“王敦之亂”對于東晉初年的格局變化是很大的:

1. 首先對于王氏家族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雖然王導等人在第二次王敦之亂時站隊了位置,可是這并不影響晉明帝對王氏家族的猜忌,而“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經此一役之後不複其當初的政治格局了。

2. 王敦之亂對于東晉影響更大的是失去了黃河以南的土地,由于東晉政局的不穩導緻對于中原之地有點力不從心,在石勒和劉趙大舉進攻黃河以南的土地之時,東晉王朝因為内讧而碌碌無為,由此李矩等大将不得已之下隻有南返。

3. 對于司馬氏皇族來說,其想要加強集權的目的也至此而告終,司馬氏皇族、名士集團、寒門庶族等等諸多效忠于司馬氏的諸多大臣也因為王敦之亂而死于非命,司馬睿早年間所經營的集權行動也由此一戰之後毀于一旦。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司馬氏和王氏的這場内讧可以用“兩敗俱傷”來形容,王敦沒有達到他的圖謀,而司馬氏也并沒有改變權力格局,而門閥和司馬氏之間的沖突也并沒有因為這場鬧劇而擯棄前嫌,雖然在王敦之亂中諸多的門閥站在了司馬氏這邊,可是這隻是他們的利益使然。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王敦之亂”平息後,作為皇帝的司馬紹按照當時的形勢需要對幫助他平叛的那些大臣進行論功行賞,由于人數過多我們大緻也講一些主要的大臣:

晉封:司徒王導為始興郡公、丹陽尹溫峤為建甯縣公、尚書令郗鑒高平縣候、北中郎将劉遐泉陵縣公等。

追封:谯王司馬承、甘卓、戴淵、郭璞、虞望、王澄、周劄等。

在筆者看來,這封名單實質上是極為不合理的:因為有些大臣在“王敦之亂”中起到的作用實在有限,就比如王導本人在“王敦之亂”中的立場是極為暧昧的,這個我們以史籍之中的資料來論斷:

1. 當王敦要殺幫助司馬睿削弱王氏的名士戴淵等人之時,王導既不贊同也不反對,可以說等于是變相承認了王敦的舉動。

2. 在“王敦之亂”順利平息之後,王導等人也并非和王敦劃清界限,甚至一再強調王敦一開始起兵宗旨是“清君側”。

王導的暧昧無疑是加劇“王敦之亂”的誘因之一,是以從各方面來分析,這份晉封名單還是有諸多不合理之處的。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不過換一種角度去考慮這封名單之中雖有諸多的不合理之處,可卻是兼顧到了各方勢力的利益,讓幾近崩潰的東晉朝堂趨于平衡。而且對于琅琊王氏以及大量的王敦同黨其并沒有采取趕盡殺絕的地步:

1. 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牽扯範圍太廣,貿然殺之會更加加劇時局的動蕩。

2. 晉明帝也知道有些人是迫于形勢投靠王敦,也并非出自本意也彰顯了他的大度。

是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封名單之中原本屬于王敦旗下的屬吏以及諸多的“牆頭草”也赫然在受賞之列,這樣做的效果無疑是巨大的:

1. 緩和了各方勢力,讓政局迅速趨于穩定。

2. 安撫了琅琊王氏,緩和了皇室和王氏之間的沖突。

這封受賞名單可以說大緻上是滿足了王敦之亂後各方勢力的需求,故而在當時并未引起較大的波瀾,唯獨隻有一個人的追封是引起了當時朝野争議的:周劄。

周劄,出身于義興周氏,是西晉名将周處之子,在司馬睿定鼎江南的大業之中,周劄本人也出力頗多,而且作為江東豪族的他在司馬睿成功的坐穩了皇位之後也接受了司馬睿抛出的橄榄枝,成為了司馬氏陣營之中的實力派。在“王敦之亂”之中周劄守衛着建康的門戶:石頭城。而司馬睿能夠将如此重要的重任交托于周劄手中可見周劄本人是極受司馬睿信任的。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然而正是這樣子的大臣卻直接導緻了“王敦之亂”的成功,也無疑是間接導緻司馬睿憂郁而死的“賊子”:

1. 加劇動亂的“賊子”:當時周劄承擔着守衛石頭城的重任,彼時的王敦後有甘卓、司馬承在背後牽制他的大部隊,而兩淮地區的流民帥也正日夜兼程的趕往建康,可以說彼時的形勢對王敦也是極為不利的。然而當王敦兵臨城下之時,他并未做抵抗,反而打開了石頭城的大門,直接導緻建康防禦體系崩潰,第一次王敦之亂也由司馬氏的慘敗而告終。

2. 名不符實的“功臣”:在王敦之亂後,本是司馬睿帳下重要成員的周劄迅速改換門楣成為了王敦的屬吏。王導說他是迫于形勢,可是我們從後面的實際形勢來看這種說法是明顯站不住腳的,他并沒有如溫峤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也并沒有像郗鑒一樣保持中立,最終其膨脹的勢力引發了王敦的忌憚,最終義興周氏覆滅。

從各方面結合來分析,周劄其人無論是在品行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不足以彌補他的過失。而義興周氏的覆滅也并非王導所說是由于周劄認識到了王敦之野心才高舉義旗,周劄之死完完全全是因為義興周氏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對“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産生了威脅,一門五侯的盛況最終讓王敦下了殺周劄的決心,而沈充、錢鳳在王敦面前的讒言隻是推波助瀾而已。

可以說義興周氏的覆滅完完全全是周劄自身缺乏政治眼光所造成的,而對于當時的司馬氏來說義興周氏和王敦的内讧對于他們并沒有任何幫助,可見這樣一個品行有虧在王敦之亂中又無實際建樹的人是不足以進入“功臣”名單的,正如筆者所言其就是一個“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晉明帝為何要追封這名不符實的“功臣”?

對于周劄在王敦之亂中所做的舉動晉明帝本身也一清二楚,而郗鑒、卞壺等人更是對追封周劄持強烈反對的态度。可是由于各方形勢需要,對于這樣一個有争議的人物晉明帝還是違心的追封了他: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王敦之亂”爆發前,江東流傳着有“江左之豪,莫強周沈”,然而“王敦之亂”平定後,不單單是對琅琊王氏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對于彼時的江左門閥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義興周氏覆滅,吳興沈氏淪落為了“刑家”。

江左最強的兩大豪門尚且落到如此地步,更遑論其他不及他們的門閥了,外加上僑姓門閥和江東門閥的沖突由來已久,倘若處理不好無疑會加劇時局的動蕩。

是以當時除了追封周劄之外,晉明帝也晉封了諸多江東門閥的官員,諸如:顧衆、顧和、應詹等人。晉明帝這樣子的舉措一是安撫了江東本土的門閥士族;二是借追封周劄的舉動也彰顯了其大度。

在東晉政壇之中,司馬氏、江東門閥和僑姓門閥是互相依存的又是互相猜忌的,其就像一個鼎,少了哪隻腳都不行,如果此時不能很好的安撫江東豪門的情緒,那麼對于當時的時局是不利的,故而明知周劄在“王敦之亂”之中的“功績”,晉明帝還是不得不接受王導的建議追封周劄。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王敦之亂”後除了對江東門閥産生了巨大的沖擊,對于當時的“琅琊王氏”更是影響巨大,在地方上的勢力幾近被連根拔起,而在朝堂之上的聲望也跌落至谷底,就連司馬紹對于其信任也不再如之前一般,為了挽回琅琊王氏的頹勢,王導有必要在朝堂之上活動:

1. 對于“王敦之亂”的定性,對于第一次王敦之亂王導等人意在闡明王敦之舉動隻是“誅刁協”,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讓琅琊王氏背負一個叛臣賊子的名号影響家族。

2. 闡明自己的立場:當王敦野心漸露之時,王氏家族站在司馬氏的立場上共抗王敦也闡明了他們效忠朝廷的心迹。

3. 借追封周劄緩和江東士族與琅琊王氏的沖突:江左兩大豪門的覆滅是琅琊王氏一手造成的,因而借追封周劄一事也是為了讓琅琊王氏在江東門閥之中對負面影響削減至最低。

可以說王導提議追封周劄并非是因為其心懷愧疚等等,這背後自然有其政治圖謀。不過對于彼時的晉明帝而言,雖然周劄是王敦攻破建康的“罪魁禍首”,不過其人也已經被王敦所殺,且彼時司馬紹本人也尚需借助琅琊王氏的實力來緩和王敦之亂後的破敗局面,因而對于王導的提議雖然引發了郗鑒等人的不滿,不過其也沒有較真,況且因為這一件小事而再度引發王氏的不滿也無疑是不明智的,故而綜合利弊考量,最終周劄這個名不符實的“功臣”還是在死後的追封名單之上。

晉明帝對平定“王敦之亂”後追封的雙面性· 王敦之亂所引發的影響· 晉明帝封賞背後的兩面性加劇動亂的“賊子”,名不符實的“功臣”· 追封周劄,安撫動蕩不安的江東士族· 适度讓步,撫平琅琊王氏的情緒

從借追封周劄一事就可以看出,司馬紹的手段比起司馬睿來說高出不少,萦繞在司馬睿心頭上的“琅琊王氏”也終被司馬睿以一招借力打力給解決。在這之後流民帥、江東門閥、司馬皇族、僑姓士族等構成了東晉朝堂新的政治生态,東晉初年“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此之後便不複存在了。然而天不佑晉室,這個或可成為東晉中興之主的司馬紹在平定王敦之亂後便去世了,而東晉的權利格局随之又産生了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