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國際政治觀察分析者 胡毓堃
編者按:3月底,俄羅斯于烏克蘭和克裡米亞邊界附近集結大批坦克和武器裝備,烏克蘭随即向北約求助,俄烏在邊境形成對峙。4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宣布:俄軍将從邊界地區撤回“戰備檢查部隊”,各部隊從4月23日開始傳回常駐地,直至5月1日結束所有行動。引發國際緊張局勢的俄烏邊境對峙告一段落。俄羅斯此次在俄烏邊界大規模增兵的目的是什麼?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美國和北約在内的事件相關方從中得失幾何?請看鳳凰網《風向》欄目解析。
核心提要
1. 拜登政府對俄态度強硬,美俄關系持續降溫;面對美國、北約和烏克蘭2021年以來“咄咄逼人”的勢頭,俄羅斯要通過此次“軍演”展示自身的實力和威懾力。 2. 美國、北約和烏克蘭的對俄行動,并未令俄羅斯改變其既有内外戰略,更沒有導緻俄羅斯讓出任何戰略陣地,俄羅斯此番“突擊戰備檢查”效果良好。 3.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援名不副實。俄烏較量中,主動權主要掌握在俄方手上。澤連斯基和烏克蘭政府全面倒向西方、堅定反俄的政策,成效欠佳。 4.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與俄羅斯的博弈和互動注定是持久的過程。俄羅斯相對克制和理性的結束方式,確定歐洲暫時不被綁在美國和烏克蘭反俄的戰車上。 5.雖然俄烏邊境對峙已經結束,但各當事國如果不能妥善管控分歧,回歸明斯克協定和歐安組織維也納檔案的規定,類似的地區沖突可能會以其它形式重演。
陳兵十萬、“圖謀不軌”?俄羅斯此次“軍演”沒那麼簡單
4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在克裡米亞舉行的會議上宣布:俄軍結束對西部和南部軍區的大規模突擊戰備檢查,并從邊界地區撤回“戰備檢查部隊”;各部隊從4月23日開始傳回常駐地,直至5月1日結束所有行動。引發國際社會關注、甚至擔心距戰争僅“一步之遙”的俄烏邊境對峙,以頗為戲劇化的方式告一段落。
紹伊古表示突擊檢查的目标已經完全實作,俄軍“表現出確定對國家進行可靠防禦的能力”。同時他也指出,俄羅斯軍方将繼續密切關注北約“歐洲防衛者-2021”演習行動(該演習從3月持續至6月,活動區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和黑海地區),對事态的“不利”發展做好迅速回應的準備。
| 俄羅斯宣布撤軍的當天,位于克裡米亞的俄軍軍車仍在克裡米亞演習。圖源:russian defense ministry press service/ap
自3月底俄羅斯開始在俄烏邊境增兵以來,烏克蘭東部地區陷入了長達一個月的緊張局勢。在此期間,俄羅斯、烏克蘭與北約不僅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互相施壓,更在輿論上隔空交火。
盡管俄羅斯堅稱此次行動為純粹的“突擊檢查”,不對任何一方構成威脅,但烏克蘭與西方将俄方的“軍事部署”視為對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擴張”準備。據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進階代表何塞普·博雷利4月19日披露,俄羅斯在俄烏邊境地區部署了超過10萬兵力,規模前所未見。
縱觀一個月以來的俄烏邊境對峙,可謂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以來該地區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刻,博雷利甚至一度警告“一點火星就能點燃局勢”。雖然俄羅斯軍方從開始到宣布結束,對外界傳遞的訊息都是一次軍内的“突擊戰備檢查”,但無論是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德米特裡·科紮克關于“烏克蘭末日的開端”的警告,還是俄軍方啟動“戰備檢查”前後美國與北約的動态,都凸顯出這次軍事行動并非那麼簡單。
自拜登入主白宮以來,新一屆美國政府一改特朗普時期相對暧昧的态度,将俄羅斯視為主要戰略對手,采取了更加強硬的對俄政策:
從持續指責俄羅斯幹預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到2月25日空襲叙利亞東部伊朗(俄羅斯盟友)支援的民兵組織目标,到3月17日拜登稱普京為“殺手”(俄羅斯随後召回駐美大使安東諾夫),再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約外長峰會上建議德國放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并呼籲各國協同接觸俄羅斯,美國一系列強硬的言行令美俄關系進一步進入“寒冬”。
三月中旬,由美國領銜的北約“歐洲防衛者-2021”演習拉開序幕,進一步引起俄羅斯的警覺。作為北約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之一,27個國家的軍隊共28000人參與了此次演習,覆寫了十幾個國家的超過30個演習場地。除了參與國家和軍隊數量衆多之外,此次演習橫跨巴爾幹和黑海地區,使用了連接配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陸上和海上關鍵通道,針對俄羅斯的意圖十分明顯。
| 北約“歐洲防衛者-2021”演習。圖源:south front
此外,拜登政府對烏克蘭的聲援與支援也加強了烏克蘭對俄強硬的底氣。3月1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向烏克蘭提供1.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此外如果烏克蘭的軍事改革取得“充分進步”,今年還能追加1.5億美元軍援;4月2日,就在俄軍開始在克裡米亞進行戰備檢查不久,拜登便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明确了其“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毫不動搖地支援”。
終于得到美國的“力挺”後,澤連斯基的腰杆也硬了起來。繼2月份先後制裁烏克蘭議員、親俄反對派上司人梅德韋丘克,及其控制的三家親俄烏克蘭電視台後,3月23日,澤連斯基再度簽署總統令,追加對俄羅斯政府高官、媒體(包括塔斯社)和企業的制裁,涉及的企業多達82家。
此外,烏克蘭在東部地區動作頻繁(俄羅斯稱之為“挑釁”),澤連斯基也親臨沖突前線,向烏克蘭軍隊明确傳遞了收複頓巴斯“失地”、不向俄羅斯妥協的決心。在外交領域,烏克蘭也越發積極地向北約和歐盟靠攏:今年2月9日烏克蘭總理傑尼斯·什米加爾再次表達了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同時啟動加入北約的希望,并得到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的積極承諾。
| 4月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親臨沖突前線頓巴斯地區。圖源:ukrainian presidential press service/reuters/time
當烏克蘭以極度積極的方式配合美國和北約,試圖進一步威懾俄羅斯,并壓縮其戰略生存空間時,俄羅斯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全軍“突擊戰備檢查”的指令下,俄軍不僅在西部和南部的俄烏邊境地區大量增兵,更是封鎖了亞速海和黑海的唯一通道刻赤海峽,一度威脅該海域的軍艦和商船通行。
在這個敏感時期,俄羅斯舉行全軍所有兵種的大規模戰備檢查,顯然不能隻用簡單的正常工作來解釋:除了固有的五大軍區外,連北極地區、勘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上的訓練場及軍事基地也參與其中;20多天舉行4048場演習,涉及超過100萬的現役軍人。面對美國、北約和烏克蘭2021年以來“咄咄逼人”的勢頭,俄羅斯自然也得向其展示自己的實力和威懾力。
“偃旗息鼓”之後,各方得失幾何?
當紹伊古宣布俄軍完成任務并撤軍時,烏克蘭松了一口氣,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網絡發文表示歡迎,并感謝“國際夥伴的支援”;美國國務院在其炒作的“俄羅斯侵略”懷疑論被俄軍撤離的事實擊破後,仍有些心有不甘地表示“我們需要看到行動”、“繼續關注形勢”;而自始至終主動發起和結束行動的俄羅斯,則将重型武器留在了西部邊境,以備下次演習。
| 面對西方國家的施壓,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強硬回應。圖源:ap/voa news
在不同的反應背後,凸顯了當事方和利益關切方在此次戲劇性事件中不同的得失。
對于俄羅斯而言,以全軍“突擊戰備檢查”為由開始邊境行動,也以“戰備檢查結束”的名義撤軍,在對外口徑上做到了前後一緻。在聲勢浩大的邊境行動過程中,盡管遭遇了烏克蘭、捷克和斯洛伐克借故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事件,以及疑似波蘭軍演幹擾“北溪-2”天然氣管道建設,但并未實質阻礙俄羅斯正在推進的各項計劃: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從“收複失地”的強硬姿态,到拜訪北約諸國尋求支援,再到4月20日率先主動“求和”,邀請普京前往頓巴斯會談,反襯出俄羅斯此次軍演所起到的威懾效果;而掌握主動的普京則輕松地予以回應,表示俄羅斯不是烏克蘭東部地區沖突的當事方,如要讨論俄烏雙邊關系則請澤連斯基來莫斯科會面,談笑間重申俄羅斯“置身事外、片葉不沾身”的姿态;
4月9日,美國将派兩艘驅逐艦前往黑海的消息經土耳其外交部曝出,顯然意在以軍事手段震懾俄方,但俄羅斯不為所動,于4月13日警告美國“遠離克裡米亞和黑海海岸”;第二天,美國便告知土耳其美方将取消驅逐艦出動的計劃,且并未給出任何理由,隻是以“土耳其誤解美方第一次通知”作為解釋;美方幹預與威脅的嘗試得以輕松化解,無疑消除了俄羅斯此次軍事行動最大的潛在阻力;
既然美國不願在此次事件中投入太多實質性幹預,北約盟國的幹擾動作更不會對俄羅斯構成影響;縱然美國、波蘭和烏克蘭強烈反對,德國總理默克爾于4月20日再次強調“德國已經決定支援建設‘北溪-2’天然氣管道”;隔天普京便在向俄羅斯議會發表國情咨文時,以強硬的口氣警告其它國家對俄交往中不要越過“紅線”;從目前“北溪-2”已完成93%的成效和穩定進展來看,有媒體猜測美國以放棄阻礙該天然氣管道建設換取了俄羅斯從邊境撤軍。
| “北溪-2”是歐俄之間重要的能源通道,加上原本的“北溪-1”管道,可以滿足歐盟國家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需求。這一項目自俄羅斯直達德國,将提升德國的能源地位。但也引發了美國及部分東歐國家反對,他們擔心,這會增加俄羅斯對歐洲的地緣和經濟影響力。美國還對項目相關方發起多次制裁。
沒有打仗便威懾了烏克蘭、抵擋住美國的步步緊逼,穩住了烏克蘭東部對俄羅斯實質有利的現狀,而其實質控制的克裡米亞和黑海海域更未受到絲毫影響,“北溪-2”項目也在德國的堅定支援下繼續推進。從目前來看,美國政府的對俄強硬政策,以及北約和烏克蘭這一波活動,并未令俄羅斯改變其既有内外戰略,更沒有導緻俄羅斯讓出任何戰略陣地,俄羅斯的一番“突擊戰備檢查”,結果自然可令俄政府和軍方滿意。
相比之下,另一直接當事方烏克蘭則并不那麼如願。
盡管俄羅斯最終宣布大軍撤離邊境,但絕非被徹底吓退,邊境地區留下重型武器、保留再次行動的可能性,便證明了這一點。自4月初起,烏克蘭政府便開始積極遊走于北約及其各成員國之間,尋求支援:
總統澤連斯基先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通話,希望盡快獲得成員國資格,進而享受集體安全保障;随後在基輔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見面,旋即又前往巴黎與法國和德國上司人會談(德國總理默克爾以視訊會議形式參加),獲得了三國上司人口頭聲援;
外交部長德米特裡·庫列巴于4月中旬前往布魯塞爾與斯托爾滕貝格和布林肯面談,重申俄羅斯的威脅及采取應對行動的必要性;盡管他此行獲得了二人對烏克蘭“毫不動搖的支援”,但并未得到任何關于制裁俄羅斯或提供烏方軍事支援的承諾;布林肯隻說了“會與北約盟國和夥伴咨詢”,斯托爾滕貝格則含混地表示“北約30國将決定烏克蘭何時做好了加入的準備”。
| 澤連斯基(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圖源:afp/getty images
事實上,北約對烏克蘭的“撐腰”僅為“口惠而實不至”,美國的驅逐艦尚未出動便取消了行動,對俄羅斯也并未實施任何新的制裁。烏克蘭看似達到了令俄羅斯撤軍的效果,但主動權主要掌握在俄方手上,而澤連斯基在俄軍戰備檢查之前的一系列言行,也未對烏克蘭東部地區局勢産生任何改變。
除了恢複其本人在去年地方選舉中損失慘重的支援率,澤連斯基和烏克蘭政府忙了一圈、一切照舊(據基輔社會學國際研究院的報告,3月份澤連斯基的民調滿意度在兩周内從39.5%上升至45%);而全面倒向西方、堅定反俄的政策,成效仍不明顯。
對于間接當事方——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而言,與俄羅斯的博弈和互動注定是持久的過程。美國政府的強硬并未吓倒普京,也沒有實質損傷俄羅斯的元氣。但畢竟沒有出動一兵一卒,便以極低的成本讓俄羅斯“折騰”一番,但又確定俄烏局勢沒有朝着對美國更不利的方向轉變,足見美國軍事威懾和經濟制裁的雙重分量,也令俄羅斯不可能不忌憚。
就在俄羅斯軍方宣布撤軍的第二天,白宮便宣布拜登将于6月中旬通路英國和比利時,先後參加北約和歐盟峰會,重申美國對“北約、跨大西洋安全和集體防衛”的承諾,并與盟國上司人舉行雙邊會談。繼布林肯訪歐三個月之後,拜登便親自前往,安撫歐洲盟友,表明美國對俄羅斯的遏制,不會止于一次邊境“危機”。
| 4月23日白宮官網關于拜登訪歐的公告。圖源:the white house
除了烏克蘭,歐洲各國也可以在俄羅斯撤軍後暫時松一口氣。俄羅斯相對克制和理性的結束方式,確定歐洲暫時不被綁在美國和烏克蘭反俄的戰車上。除了波蘭、捷克等少數受影響的國家外,“北溪-2”天然氣管道建設繼續推進,能源供應得到保障,無疑是各國所樂見的情況,更意味着歐洲仍可自主處理對俄關系,不會因為美國和烏克蘭渲染的“俄羅斯威脅論”而任其擺布。
當然,“歐洲防衛者-2021”演習仍在繼續,烏克蘭與北約的“哥薩克之錘2021”聯合軍演也将在今年夏天拉開序幕。俄羅斯在邊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似乎畫上了句号,但内外沖突并未化解的情況下,各當事國如果不能妥善管控分歧,回歸明斯克協定和歐安組織維也納檔案的規定,類似的地區沖突恐怕仍會以其它形式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