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念館“鏽迹斑斑”?不,這恰是這位英烈的榮光

新華社用戶端上海7月13日電(記者吳振東)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像火山一樣燃遍整個上海,進而席卷全中國。而中國共産黨員、中國勞工運動先驅顧正紅的壯烈犧牲,正是這場運動的導火索。

2008年5月30日,顧正紅紀念館在其殉難處原址建成開放。今年,為慶祝建黨100周年,上海市普陀區對顧正紅紀念館進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全景展現了顧正紅烈士生平事迹和五卅運動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進入暑期,全新開放的顧正紅紀念館俨然成為上海又一處醒目的紅色地标。記者發現,不少市民和遊客都對紀念館獨特的建築設計産生了濃厚興趣。

紀念館“鏽迹斑斑”?不,這恰是這位英烈的榮光

顧正紅紀念館設計方相關人士介紹,場館建築外觀采用鏽蝕耐候鋼材質,塑造出一組錯動的立方體組合,結合鋼柱内退、四面懸挑的方式,使建築外觀形如舞動的“紅色綢帶”,并成為場館最具辨別性的形象特征。“紅綢”将館前休憩、館内參觀、殉難處等區域串接起來,與館内展陳内容巧妙嵌合,隐喻革命先烈走過的紅色道路。

“之是以選擇鏽蝕後的耐候鋼闆作為建築立面材料,是因為鋼代表着勞工革命者的階級特征,也代表了勞工百折不撓的鬥争意志,這些都與顧正紅烈士的形象最為契合。”紀念館總設計師張男表示,鏽鋼原本隻是棄之不用的廢材,通過巧妙的設計,現在又重新煥發光彩,不僅藝術感十足,也符合當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此外,烈士殉難處也展現了設計者的巧思。5塊石碑均為花崗岩石材,由大到小排列,光滑面與凹凸面相間,石碑上刻有“顧正紅烈士殉難處”幾個大字,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上還刻有金色五角星圖案。“陽光穿過碑體間隙造成的光影效果,正像烈士的精神之光照耀大地。”一位青年參觀者說。

紀念館“鏽迹斑斑”?不,這恰是這位英烈的榮光

普陀區曾是上海産業勞工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勞工運動發源地和黨的早期組織重要活動地之一,素有“赤色滬西”之稱。近年來,普陀區文旅局依托顧正紅紀念館、滬西勞工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等紅色場館資源,以文旅語言講好紅色故事,培育紅色旅遊、工業旅遊、蘇河旅遊新地标,使紅色成為普陀區最鮮亮的底色。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