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年黨的統一戰線史,留下了無數攜手同心的經典故事。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一座座舊址故居……曆經歲月洗禮,依然在講述着中國共産黨廣交朋友、凝聚人心、彙聚力量的故事,濃縮了厚重而燦爛的統戰曆史文化。“統戰新語”推出“以物述史”欄目,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中國共産黨團結引領統一戰線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共同奮鬥的故事,從曆史中汲取新時代不懈奮進的力量。
在中國民主黨派曆史陳列館的中國緻公黨展廳裡,珍藏着一隻鏽迹斑斑的鐵皮箱。
這隻鐵皮箱,來自一個影響深遠的團體——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饷總會(以下簡稱“紐約籌饷總會”)。箱子上印刻着的紅色字樣“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昭示着八十年多前海外華僑“共赴國難”的決心。
圖為紐約籌饷總會的鐵皮箱。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海外華僑團結抗戰的呼聲也愈發高漲。在世界各地,這一時期先後湧現出了3900多個抗日團體。其中就有由愛國僑領、華僑社團美洲緻公堂的上司人司徒美堂和旅美愛國進步人士發動54個僑團成立的紐約籌饷總會。中國緻公黨即由華僑社團美洲緻公堂發起,1925年10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
圖為紐約籌饷總會發起人之一司徒美堂。七七事變時,司徒美堂已經年近古稀。他12歲遠渡重洋,在美國唐人街的餐館裡做過雜工,後來加入緻公堂,并在緻公堂内組織安良堂,成員多達2萬多人,在當地頗具聲望。雖身在他鄉,司徒美堂卻一直挂念着危機之中的祖國。九一八事變後,他便投身支援抗日的行動中,1932年淞滬會戰後不久,他帶着美洲僑胞的捐款萬裡跋涉回到中國,慰問十九路軍,并為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将士獻上花圈。1937年11月9日,紐約籌饷總會成立,号召華僑“毀家纾難”“一緻團結,出财出力來援助祖國抗戰”,總會共設有19名執委,司徒美堂是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了專注抗戰事業,司徒美堂辭去了其他職務。他每天上午10點開始工作,到深夜12點結束,風雨不改。據記載,從1937年成立到1946年籌饷活動結束,紐約籌饷總會僅額捐(每人每月捐贈15美元)一項即達1400萬美元,紐約的華僑平均每人捐贈約800美元。司徒美堂上司的安良堂,是其中捐款最多的社團。其他地區的華僑也為抗日戰争作出了卓越貢獻。據統計,抗戰期間,華僑捐款總計逾13億元,僑彙達95億元以上,占中國軍費的3/4。海外僑胞還積極認購國民政府發行的各類救國公債11億餘元,這些公債戰後沒有償還,實際上與捐款無異。除了捐款捐物,還有不少華僑懷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滿腔熱血,毅然回國參軍,僅東南亞回國抗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餘人。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航校大批華裔學員回國參戰,全國殲擊機飛行員中華僑占3/4,成為中國空軍作戰主力。
圖為抗日戰争期間, 周恩來 (左四)、 董必武 (左二)、 鄧穎超 (右一) 在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會見司徒美堂 (左三)。
1941年,司徒美堂被選為華僑參政員之一,故而啟程回國。他拒絕了日方提出的出任香港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會長的邀請,在次年3月曆經艱險抵達重慶,第二天,周恩來、鄧穎超便來到他暫住的中央飯店看望。這次重慶之行,司徒美堂與中國共産黨、國民黨都有了深入的接觸。回到美國後,他曾這樣說:“忠于抗戰事業,而且創造了抗戰辦法,展開了抗戰局面的是共産黨,而非國民黨;凡是愛國的人,就決不該反共,反共的人實際上也一定反對抗戰。”抗戰勝利後,司徒美堂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産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他曾書《上毛主席緻敬書》,表示“新政協何時開幕,接到電召,當即回國參加”。1949年1月,毛澤東親筆寫信給司徒美堂,請他莅臨解放區參加新政協。信中說團結全國人民及海外僑胞的力量,完全實作中國人民的獨立解放事業,實為當務之急。因遠在美國,司徒美堂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接到毛澤東的邀請函,但他毅然決然拒絕了孔祥熙等人的勸阻,啟程離開僑居近70年的美國回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在籌備會議開始前的資格審查期間,周恩來對緻公黨予以充分肯定,指出緻公黨在抗日戰争時期就為動員僑胞支援抗戰作出貢獻,解放戰争中又發表聲明擁護中共主張,參加到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行列,“緻公黨響應新政協最早,我們主張列入籌備會”,是有資格參加人民政協的。10月1日,年過八旬的司徒美堂登上天安門城樓,一生緻力于民族複興的他,在人生最後的歲月裡,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緻公黨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和幫助下,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書寫了“緻力為公、僑海報國”的光輝曆史,并将繼續與中國共産黨通力合作、共同開創多黨合作事業新局面。(文中曆史圖檔來源于網絡)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信号: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