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在書法風骨上,不亞于米芾,可惜不為後人所知

文/盧秀輝 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江蘇興化人。職業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文藝評論家。

王升,是南宋時期,最能得米芾風骨的人物。米芾的長子米友仁雖也是書畫名家,但在傳米芾風骨方面,竟不如同時代的王升。

米芾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着獨特的地位,他有理論有實踐。書法創作上,形成了風格極為鮮明的米體;在書法理論上,他提出了“集古字”“刷字”“八面出鋒”等學術問題;還梳理了新的書法審美,即“沉逸之美”。

他在書法風骨上,不亞于米芾,可惜不為後人所知

王升《首夏帖》

而王升風格最俏米芾的地方,他不是呆闆地死學字形,而是在藝術實踐中掌握了沉逸之美的内涵。所謂沉逸之美,是在書法創作中,巧妙地将沉雄、厚重、樸茂與飄逸、秀雅、自由等相對立的沖突,很好地揉合,使之巧妙的發生新的變化,産生出一種新的的書法風格,這種風格就是沉逸之美。沉逸之美能夠在宋人得到重視,得益于尚意書風的盛行。

王升在宣和年間,曾以《草書聖經》進獻給宋徽宗,被内府用為書錄。宋高宗時,高宗曾經召見王升,令其回答有關政事、經義、文藝等方面的問題,幸運地得到高宗的恩寵禮遇,官至正使。

遲于王升的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大學士樓鑰曾記:

朱岩壑《跋逸老草書蘭亭禊序》雲:“逸少作行書,逸老為草字。外人那得知,當家有風味。”逸老以草聖擅名,其為名公稱道如許。寓居烏戍,是時先太師岐國公為監鎮,與之往還,舊亦得其《八仙歌》。此本改“從九從日”字為“颠”,蓋長史素有此稱也。“羔羊居士”乃其自号,“聖采”為所居之堂,“得柳軒”豈亦其家耶?鑰随侍時,當紹興十一二年間,猶識其人。此卷書于庚午歲,自言年七十有五,則知生于丙辰。餘生于丁已,後公六十一年,方識公時,才五、六歲。嘉定四年辛未,始見此書,則亦七十五矣。感今念昔,為之惘然。

上跋中“朱岩壑”指朱敦儒(1081-1159),在宋詞史上,能比較完整地在詞中表現出自我一生行藏所在、以及心态情感變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隻有後來的辛棄疾了。“先太師岐國公”即樓鑰的父親樓璩,與王升且互有往還,樓鑰也曾經随父親見過王升。

王升曾與米友仁、杜從古、徐兢等一起在宣和内府共事,以擅長草書受到了宋徽宗和宋高宗的賞識并召對。

他在書法風骨上,不亞于米芾,可惜不為後人所知

王升《衰老帖》

王升生活的這一時期,正是宋朝風雨飄搖的時期,曆經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而這三帝都好書畫,都極羸弱。宋徽宗在幫金國消滅了遼國之後,誰知金人南下進攻宋朝,直逼國都開封。

宋徽宗得聞軍情,驚恐地拉住蔡京長子、領樞密院事蔡攸的手說:“真的沒有想到金軍敢如此長驅直入!”話音剛落,因為又氣又急而昏迷,跌落坐床。宋徽宗趙佶蘇醒過來後,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索要紙筆,寫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怕的連皇皇帝都不敢要了,于是,太子趙桓受父宋徽宗趙佶禅讓登基,是為宋欽宗。宋欽宗趙桓與其父宋徽宗趙佶一樣,優柔寡斷,反複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

靖康之變後,高宗于後南渡,可口時風氣,講和即安。士林不肯上進,皆着力于文藝,高宗臨池之好更使此風大盛,君有所好,臣有所俯,天下臣子都在玩書法。王升這樣善草書,懂張旭懷素轉折之變化的人物,尤其受到了宋高宗稱賞。

他在書法風骨上,不亞于米芾,可惜不為後人所知

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書法,是以蘇、 黃、米為代表的"尚意"書風。蘇、黃、米三家在道義、文章等多方面占據了制高點,赢得了話語權,取得了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當時書家大多無法擺脫尚意書風的洗禮。其中,王升技法娴熟與書寫功力自然成為“宋四家”後的翹楚人物。

雖然王升的草書受到了衆人交口稱贊,但其頗得米芾神韻的行書或行草書顯然更值得肯定,從書法技巧水準上考察,他的水準當勝“小米”米友仁一籌。王升當時,得到了從帝王到士子的普遍認同和贊許,但對後世産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其名為米芾、米友仁所掩。還有一個原因,他的隐逸思想和為藝态度,與當時的文人主流觀點不協調。

王升的傳世書迹不多,有行書墨迹《首夏帖》、《鵝酒帖》、《衰老帖》,行草書墨迹《杜門帖》,均為晚年手筆,當為其紹興年間所作。從他的《首夏帖》看,通篇痛快淋漓,風牆陣馬中洋溢着強烈的韻律感;但因着力于痛快,而少了幾分沉厚。藝術實踐就是這樣,不可能面面兼顧,能面面兼顧的是工藝品,是現代社會産生的裝璜式書法,已經失去了書法的本真。

而王升在他的書法裡,透出的是曆史資訊、文化資訊和個人修養資訊,以及他的審美觀點。知識分子骨子裡的傲岸和翩翩君子,在他的字裡行間得到了完美的诠釋。

王升還曾用草書寫過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已不見其迹。南宋宰相、著名文學家、書論家樓鑰在 《攻愧集》中說:"逸老以‘草聖'擅名。”王升當時更以草書名世,王升的草書創作以及書寫速度一直是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他在書法風骨上,不亞于米芾,可惜不為後人所知

本文作者盧秀輝先生作品

從《首夏帖》這件行書作品中,可以推斷,王升寫草書的速度是非常迅疾的。快速、易得勢,與宋徽宗的草書審美觀點相合,這也是王升在宣和年間,能成為書錄的緣由。行書與草書在具體書寫中有着嚴格的差別,但畢竟兩者使勢都處于動态,是以,二者有許多相通之處。正因為此,王升能得米芾風骨,而米友仁于得大米風骨處,則遜于王升。

王升(1076-1150尚在世),字逸老,汴(河南開封)人。北宋政和、宣和年間,奉召出仕。南渡後,寓居嘉禾羔羊裡(今屬浙江嘉興桐鄉),遂自号羔羊居士,堂号聖采。

本文為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