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麼,有的人說,是技術,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和幸福,直到現在,沒有人可以離開科學,科學就是第一發展力,這句話永遠都不過時。
可是,發展的速度、品質,真的就是最重要的嗎?我想,每個人心中都默默地說出了不是這兩個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民、國家必不可少,但是,精神上的穩定,才是讓社會保持穩定,保住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
而貪腐、犯罪,無論他處在何種時間和地點,無論他走在那個時代的節點上,都是無法讓人容忍的,都是于國于民有害的。1982年,當國家處在關鍵節點的時候,陳雲一馬當先,以雷霆萬鈞之勢,說出了那句:“要殺掉幾個,阻力再大也必須辦。”

陳雲
陳雲,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創始者之一,作為黨和國家卓越的上司人之一,他的一生絕不是一帆風順的。
甚至,我們能從他的身上,完全看到什麼叫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陳雲出生在中華民族正處于水深火熱的時代,年幼不幸,失去了雙親,隻能由舅父撫養長大。
家國不幸,處于社會底層的他目睹了中華民族在苦難中的一次次沉淪,面對早已腐朽不堪的封建專制,目睹了帝國主義的一次次侵略,年少的陳雲雖然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是内心對于國家的赤子之心,早已火熱,隻等着一個契機來點燃這樸素的愛國之心。
終于,在1925年,陳雲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為國為民的一生。中國的經濟建設,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都離不開陳雲的努力,雖然陳雲出身貧寒,但是,在經濟建設上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陳雲就已經展現了自己對于經濟建設的卓越的眼界和手段。在解放戰争中,他輾轉陝甘甯和晉綏邊區,在财政經濟工作中,出色且迅速地完成了組織交給他的任務。
随後,又在東北根據地,主持經濟的恢複和重建工作,在這過程中,無論是何種困難,陳雲都會沖鋒在前,用智慧和勞動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作為一個坐擁衆多人口,廣闊國土的龐大經濟體,對于如何在這百廢待新之時,為人民找到經濟發展的出路,這是一個艱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陳雲作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絕沒有退縮的理由,他再次站了出來。
他長期主持着國家财政經濟工作,穩定,高效,負責任地為人民群衆恢複着國家的經濟狀況,收拾着國民黨留下來的嚴重的通貨膨脹,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這之後,他為了中國人民群衆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經濟,建議對農村實行包産到戶政策。之後的動蕩時期,讓他也步入低谷,但是他在這段時間,還有之後的時間裡,波瀾不驚,認真負責從來沒有離開他的身上。
陳雲不僅在經濟上有着卓越的表現,在糾正黨風建設的問題上,也是一把好手。早在1978年,他就率先提出過平反冤假錯案,并且親自帶頭來重新審查解決這些問題。
而在改革開放的時候,陳雲再次成為了查處A錢,糾正黨風的鐵面包公,是以,他經常被人稱為“新時期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開創者和創始者”。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步重要舉措,從現在看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當時這些重要的舉措。
但是,在當時,所有人都不知道,下一步,是好是壞,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個時候的陳雲已經提出過了改革的步子要穩,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說出這樣話的陳雲,對于違反黨規國法的A錢人員,深惡痛絕。
1983年1月17日,王仲被判處死刑,成為改革開放之後的被槍斃的第一個縣委書記,從此之後,這個案件被稱為“改革開放第一案”。
王仲,是海豐縣的縣委書記,也是一名參加過中國人民解放軍,上過戰場的老同志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自己優秀的成績和工作,一步步地被提拔為海豐縣的縣委書記。
在改革開放這個特殊的時代中,有着幾十年黨齡的王仲,思想逐漸發生了改變,一步一步地落入了腐敗的深淵。
海豐縣,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沒有很好的地理位置,自古就不是一個富裕之鄉,在這之中的人民,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因為村子臨海,離香港和澳門不遠,出去的華僑不計其數。
改革開放之後,沿海城市因為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原因,來到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正常的掙錢手段遠遠滿足不了人的欲望,有人就開始铤而走險,開始把目光投向來走私。這是一條暴富的路子,但是也是一條犯罪的路子。
王仲成為了打擊走私犯罪指揮部的總指揮,A錢腐敗也是以開始,起初的王仲,還盡職盡責,可是,A錢隻有零次,和無數次,在第一次收受賄賂之後的王仲,就陷入了萬劫不複之地。他不僅收受賄賂,還監守自盜。
王仲
海豐縣的走私問題非常猖獗,王仲身為打擊走私犯罪的總指揮,對于倉庫中的走私貨左手進,右手出,簡直就像是自家的東西一樣。不僅如此,還勾結縣裡幹部,狼狽為奸,扶植自己的親屬,把海豐縣弄得髒亂不堪,簡直就是走私基地。
僅僅兩年時間,王仲,就在其中,賺取了約七萬元人民币。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王仲這一行為,1980年被《南方日報》所報道,之後,《人民日報》也報道了海豐縣執法人員犯法的行為。王仲面對這些,不慌不忙,嚣張至極,在辦公樓中,甚至說出了,誰要整我,我就整誰,看誰先垮這類話。
可他不知道的,等待他的,是鐵面的陳雲。陳雲曾經說過,“紀委不能當老太婆紀委,要做鐵紀委。”面對王仲一案,陳雲非常重視,這是改革開放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先後派去了一百多人,隻為了能夠全面地清晰地認識此案件。
陳雲在做了充分調查之後,認定了這個案件具有代表作用,如若不嚴懲,無法做到帶頭作用,不利于今後對于經濟犯罪的打擊,在這個時候,有人為王仲求情,都被陳雲一一駁回。
到最後,從一個電視機開始,到一粒“花生米”結束,王仲的一生落下帷幕,但是治理貪腐的行動才剛剛開始。
其實,王仲案件,不能作為處理貪腐的先頭事件來看。早在1978年12月,陳雲就當選了中央紀委第一書記,也開始了他對黨風問題的查處。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貪腐問題都出現了苗頭,在1982年1月5日,陳雲收到了一份與衆不同的信訪簡報,這份簡報,詳細的反映了廣東的一些幹部,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便利,牟取私利。
陳雲看後,一改之前處事不驚的态度,氣憤萬分。他嚴肅地說道:“這樣搞下去,過不了幾年我們就要亡黨!告訴王鶴壽同志要嚴辦,殺幾個可以挽救一大批。”随後還在簡報上寫道:“我主張要嚴辦幾個,殺幾個,判刑幾個,并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
這些話,表明了陳雲面對貪腐的态度,從嚴處理,絕不放過,在之後,鄧小平對陳雲的說法很是贊同,并在批注旁又添加了訓示:“雷厲風行,抓住不放。”随後,對于黨風的嚴肅處理,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大幕。
陳雲從來沒有松懈,繼續為黨風的建設添磚加瓦,無論是誰,都一視同仁,絕對不因其他原因而放過任何違法犯紀之人。
陳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讓在長征結束後的僅僅隻有三萬的共産黨員,數量持續擴大,到最後,足足擁有了121萬人的規模,為之後的勝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礎。但是,他在面對貪腐的時候,痛惜地說道:
“我們黨,在1927年遭到國民黨反革命政變的屠殺,史稱四一二慘案,我們黨那時候,僅僅幸存一萬多名黨員;可是我們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可是到了今天,由于經濟犯罪和腐敗問題,損失掉的黨員1927年的多了一倍!”
陳雲在身為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的九年裡,查處了70萬件貪案。用自己卓越的工作,從組織工作,到經濟發展,再到黨風黨紀的建設,都在為中國建設不斷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