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中國曆史上曾經湧現過許多令人敬佩的千古名臣,如唐代直言盡進谏的魏征,宋代剛正不阿的包拯,明代心系百姓的于謙……等。其實在明代嘉靖年間,曾有一人,他的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因一念之仁,放過了大奸臣嚴嵩,最後卻被其設計害死。“他”便是剛正耿直,心胸寬廣的夏言,明代傑出的政治家。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他的故事。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夏言的畫像)

一、直言進谏如魏征

一次,夏言與嚴嵩跟随世宗一起到承天去拜訪顯陵,回來之後,嚴嵩兩次奏請世宗,準許大臣上表稱賀。但是夏言覺得在承天讓衆臣上表稱賀,會給當地百姓帶來不便,故而奏請世宗等到回京後再議此事。世宗見此,隻能暫時作罷,但心裡很是有些不痛快。嚴嵩老奸巨猾,善謀聖意,他知道世宗雖然說暫時作罷,實非内心所願,故而他堅持再三請求,要求準許大臣們上表稱賀。世宗見嚴嵩再三請求,龍顔大悅,說道:“禮樂之事,當然可以出自天子。”因而最後還是指令大臣上表祝賀。

一次,世宗想給太子建造宮殿,便問夏言太子應該住在何處?夏言一聽便明世宗心意,但是他覺得建造宮殿需要耗費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且當時慈慶、慈甯兩宮夫人去世後,房子一直空着,無人居住,便奏請世宗請把其中一個宮殿改由太子居住。世宗聽後默不作聲,心裡十分不高興。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魏征的石像)

明世宗後期避居西苑,修仙煉丹,從不上朝,朝中大臣均不敢言,而夏言卻反對世宗沉迷道教。一日,世宗将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卻從不佩戴此冠,但嚴嵩為了迎合世宗,每次出朝都會戴上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此冠,以示鄭重。世宗見狀,越來越喜歡嚴嵩而嫌棄夏言。

二、剛正不阿如包拯

嘉靖初年,夏言和禦史樊繼祖等外出清理莊田,把被權貴侵吞的民産如數奪回并歸還百姓。建昌侯張延齡仗着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到處侵占田産,橫行不法。朝中大臣懼怕其位高權重,不敢上奏世宗。雖然當時夏言還隻是個位卑言輕的小禦史,但是他卻不畏權貴,上書世宗彈劾張延齡。世宗念及建昌侯張延齡乃是孝宗皇帝的小舅子,不願歸罪于他,将其置之不理。夏言卻并未退縮,一連上了七道奏章,終于将其定罪。

他還奏請世宗請把後宮負郭莊田改為親蠶廠、公桑園,禁止一切親戚、鄉人的請托及河南、山東一些壞人把民田獻給王府的行為。他還不怕觸怒世宗,上書彈劾世宗寵愛的宦官趙靈。世宗下令賜莊奉夫人的弟弟刑福海和肅奉夫人的弟弟顧福世襲千戶錦衣,夏言認為此番賞賜有些不妥,據理力争。夏言生性耿直,從不拉幫結派,所上的奏章也是直言不諱,被世人傳誦。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包拯的劇照)

三、心系天下如于謙

明武宗時期,皇親勳貴霸占百姓田産,緻使部分百姓留戀失所,社會沖突進一步惡化。明世宗繼位後,夏言心系天下百姓,上疏直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後建議世宗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将其全部奪還民産。他不僅自己廉潔奉公,還嚴革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勳戚莊園,還地于民,鼓勵耕織,重新整頓賦役,赈濟災荒,減輕租銀,體恤民情,極大地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沖突。

我個人認為夏言确實是個心系天下百姓,不畏皇親勳貴,為民請命的好官,也是支撐嘉靖前期中興的一位肱骨之臣。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于謙之陵墓)

四、一念之仁放嚴嵩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嚴嵩的貪婪和放縱讓世宗感到不滿,世宗重新下诏書召夏言回朝,并恢複了他少師等全部官職,與嚴嵩的職位相當。夏言來朝後,看不慣老奸巨猾的嚴嵩,凡所有批示,概不征求嚴嵩的意見,嚴嵩卻決口不提。凡是嚴嵩私自所提拔使用的人,夏言大加罷斥、放逐,嚴嵩也不敢吭聲,但對他恨入骨髓。當時全國的士大夫正恨嚴嵩貪婪、嫉妒,認為夏言能壓服嚴嵩,制其死命,莫不深感痛快,紛紛上書彈劾嚴嵩父子。其中有官員彈劾王日韋貪贓枉法,證據确鑿,而王日韋又牽連出嚴世蕃父子。嚴嵩父子得知情況後,非常害怕,最後他們決定親自登門求饒,他們撲在夏言的腳下,當場痛哭失聲,悲痛欲絕。夏言貌似古闆,像是個不好說話之人,實際上是個胸懷寬廣,心存仁義的好人。看着痛哭流涕的嚴嵩父子,夏言心也就軟了下來,過了許久,說道,“分宜(嚴嵩是江西分宜人),你這又是何必呢?”他扶起嚴嵩,歎了口氣,揮揮手,示意他們離去。嚴嵩父子見此,大喜過望,再次拜倒,千恩萬謝而去。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湖廣道試禦史陳其學揭發陸炳勾結侯崔元增加鹽稅,收受奸商徐二賄賂等渎職行,雖然夏言私下與陸炳交好,但是他得知情況後,十分生氣,即起草聖旨要将陸炳逮捕治罪。陸炳勢窘,便以三千兩黃金行賄夏言以求解脫,但夏言正直,不允,陸炳便長跪哭泣謝罪,夏言心生憐憫,同意不再追究。陸炳從此對夏言恨之入骨,暗中便和嚴嵩勾結欲圖害死夏言,但是夏言卻絲毫沒有察覺。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嚴嵩的畫像)

夏言因為一念之仁放走了嚴嵩父子和陸炳,卻不料,他們恩将酬報,被其設計冤殺。

五、中奸計而被冤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鞑靼入侵河套(今甯夏和内蒙古境内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陝西總督曾銑發兵奪回河套,并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再水陸并進,逼鞑靼退兵,此舉得到夏言的支援,而嚴嵩揣測到世宗的真心,卻一直默不做聲。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并與之商讨計劃。明世宗決心奪回河套,并褒揚曾銑。此時嚴嵩暗中買通皇帝近待,稱其“輕啟邊釁”,并指使邊将仇鸾誣稱曾銑掩敗不報,克扣軍饷,賄賂首輔夏言。嚴嵩更在世宗面前說兩人奪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批評夏言為難君上,威逼衆人。世宗被嚴嵩的蒙蔽,雖然夏言極力辯解,但是卻毫無效果,世宗日漸冷落夏言。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月,世宗剝奪了夏言的全部官銜,并讓其以尚書的名義緻仕,但仍然沒有殺他的意思。嚴嵩有意放出流言蜚語傳入宮中,說夏言臨走時埋怨、誣蔑世宗。嚴嵩還代仇鸾起草上書,攻擊夏言收了曾銑的賄賂,插手關市,謀取暴利,事情還牽連到夏言的老丈人蘇綱。于是他們把曾銑、蘇綱關進了京城的大牢裡。嚴嵩和陸炳等人暗裡勾結,就以邊将勾結内臣的罪名将曾銑斬首,将蘇綱發配充軍,并派官兵逮捕夏言,要将其斬首。

他直言進谏如魏征,剛正不阿如包拯,後因一念之仁,終被奸臣冤殺

(圖為明世宗的劇照)

刑部尚書喻茂堅、左都禦史屠僑等正直的大臣不惜開罪嚴嵩,援引大臣、上書請予減免死刑,可惜,世宗不願多聽,嚴厲批評了喻茂堅等人,并扣發了他們的薪俸。同年十月,将夏言斬首街頭,時年六十七歲。

明朝嘉靖年間,夏言不惜觸怒世宗,屢次直言進谏;不畏權貴,屢次彈劾高官勳貴;心系百姓,歸還田産于百姓,緩解了社會沖突,也為嘉靖王朝的中興奠定了基礎,令後世稱道。但是他卻因一念之仁,錯放了大奸臣嚴嵩,最後終被其設計冤殺,不免令人痛惜。他是大明曆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當時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值得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兒女們為之驕傲。

--------------------------------------------------------------------------------------------------------------------------------------------------謝謝閱讀,歡迎大家訂閱收藏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