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作者:長城網

這是《他們》欄目第46次推送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他叫王小華,是航空工業通飛華北公司綜合機加分廠工裝工段工段長。1997年進廠的王小華從一名型架鉗工開始做起,21年來,他和同僚們每天做的就是為不同型号的飛機鑄造“骨架脊梁”。順着搭建好的工裝型架,其他工種的勞工們再把一件件飛機元件安裝上去,最終成為一架完整的飛機。

王小華憑着過硬的技術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帶領一支年輕的工作團隊,對公司飛機型架裝配生産進行了大膽改進創新,使型架裝配從原來模拟化裝配順利轉變到了現在的數字化裝配,并總結了一套工裝型架的快速安裝制造技術,為公司工裝裝配工作做出貢獻。

王小華的日常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上午8點10分,王小華都會在工段給勞工們開例會,布置一天的工作,強調當天的生産重點以及注意事項、安全、品質等問題。例會一結束,大家就會分散到工廠中的房間開始自己的工作。接下來,王小華這一天就要在工廠中的房間中來來回回,指導大家的工作,随時準備解決各種問題。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在飛機制造中,安裝工裝型架上的各種接頭,這是一道手工精密的加工環節,其精細程度、艱苦程度和枯燥程度,常人難以想象。即使超過0.05毫米的誤差,也不能合格。

每天王小華需要協調的問題都很多,如果零件稍有偏差,大家就要停下來,一起讨論研究解決問題,對于有難度的活兒,王小華會重點去盯着。

有一次,王小華和同僚們組裝一個型架,已經忙活了20多天。然而,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際,王小華發現,型架上的一個小接頭位置差了0.1毫米。王小華沒有半點猶豫的要求拆掉重新組裝,他告訴大家,“汽車出了故障可以停在路邊,而飛機是要上天的,差一點就會造成機毀人亡。”之後,為了趕上落下的工期,王小華和同僚們開始了“白加黑”的工作,十幾天吃住在工廠中的房間,直到任務完成。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逼”出來的專利

2010年,型架裝配由模拟化向數字化的轉變,當時王小華和勞工們面對新技術、新模式邊摸索邊前行。王小華說:“像三維數模、數字化、電腦那些内容,我們之前都沒接觸過,從零開始學習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

數字化裝配跟之前的裝配方式完全不同,王小華帶領大家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思路,引進了兩台雷射跟蹤儀,把測量工具應用到裝配工作中來。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雷射跟蹤儀到了之後,技術人員就給教育訓練了兩天,他們也就學會了開機、關機等基礎操作,剩下的操作也是一點點的“試”出來的。王小華說:“很多時候都是裝着裝着就裝不下去了,那也得逼着自己走下去,是以就研究出了這個‘雷射跟蹤儀安裝專用平台’,還申請了專利,成為了我們的科研成果。”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在2011年的時候,公司組織精幹力量成立了“王小華創新工作室”,由王小華牽頭創新工作。當記者問王小華面對這個牌子的感受時,他撥了撥自己的頭發說,“壓力大啊,你看看這幾年的長的白頭發,作為創新工作室的牽頭人,如果不做出什麼成績來,就覺得對不起公司的支援,各級上司的信任,更對不起創新工作室這塊牌子。”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2013年,“王小華創新工作室”申報了公司管理提升“工裝型架的高端快速安裝制造”課題,為工裝裝配中遇到的每一道難題尋找一個最簡單最巧妙的辦法。通過運用革新,在華北公司企業整體搬遷過程中,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yb5飛機近130套型架的搬遷,而如果按照傳統方法搬遷要用一年以上時間。

截至目前,團隊已經研究發明了四項專利,有一個還正在審批中。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型架鉗工是機械勞工中的萬能工。在很多人看來,型架鉗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在王小華眼裡,型架鉗工崗位是一個充滿藝術靈感和生命活力的小世界。“通過組合、加工,會賦予冰冷的零件以溫度與情感,每當一個型架搭建完成後,我都覺得給了它第二次生命。”王小華說。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說起自己的學徒經曆,王小華特别有感觸,“特别感謝我的師傅崔勝,其實我的專業是鉚焊,型架鉗工等于從頭開始學,但師傅教我以表揚為主,受到表揚後,讓我的自信心爆棚,下定決心一定要練好。那時候,逮住空就練,為了訓練手感,就把手套摘了練,手上也受了不少傷。”

有段時間,公司的效益不太好,很多同僚都出去找活兒幹了,王小華的心也浮了起來。崔師傅看出他的心思,出了一道很簡單的裝配操作題,結果被王小華幹的一塌糊塗。崔師傅便借機“數落”了王小華,“這都幹不好,還想着出去。”這讓王小華很受刺激,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子讓師傅看看。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如今,在雷射型架機前,王小華随手拿起一個花生豆大小的定位儀,瞬間就準确找到了接頭位置,拿起儀器和扳手轉動一番,便完成了一個接頭的定準工作。動作輕盈而熟練,仿佛變魔術一般。

“這是要超過十年的功夫,才能練就的。”說這話時,王小華伸出10個手指。

手掌雖然細膩,但手背、小臂上的小傷不少。“這是之前訓練時磨的。”他淡淡地說。

一個接頭零件放在王小華手裡,他簡單摸幾下,就能知道離合格還差多少、差在哪裡。“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說起自己的本行,王小華流露出自信的神情。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王小華帶了許多徒弟,大部分都成為了生産線上的骨幹,有的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甚至能替師傅出馬,解決技術難題。王小華說他帶徒弟,首先要求他們靜下心來,這也是他多年工作得來的經驗。“型架鉗工的工作并不難,熟練操作之後如果想更進一步,一定要能靜心,踏踏實實去幹,才能提高。”王小華說。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空閑的時候,王小華也會在停機坪上轉轉,看着一架架飛機的眼神就像看孩子一樣,“我們是最早看到這些飛機的三維模型的,把它們從模型變成現實,看到它們被組合成型,飛向天空的那一刻,特别激動。海鷗300首飛時,起飛的那一刻,我的淚水‘刷’就下來了。”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帶着責任創新前行,帶着夢想啟航飛翔。王小華所帶領的團隊被河北省總工會命名為“王小華創新工作室”“河北省勞工先鋒号”;個人被授予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軍工大工匠”“石家莊市能工巧匠”等稱号。

王小華将繼續沿着創新的道路前行,打造優質的“脊梁骨”,當好“脊梁人”。

國産飛機工匠王小華:我就是為型架鉗工而生的!

欄目策劃:房淑婧 孫向向

文字編輯:孫向向 包玲玲

攝 影:孫向向 魏富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