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獲獎一等戰鬥英雄
他一直熱愛祖國的藍天
女兒王曉華回憶起已故空軍上将王海
"直到我父親離開,母親生病,我才回家照顧父親的生活,我才真正了解我的父親,并最終意識到那一代人的偉大。主講人是王小花的女兒王小花,第一代飛行員,空軍一級戰鬥英雄,空軍上将王海。
70年前,在對美抗朝戰争中,時年25歲的王海是空軍師第9團一支大隊的隊長,率領全旅和被譽為"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80多次擊落敵機29架。王海本人擊落了九架敵機。由于成績突出,該隊後來被命名為"王海旅",并赢得了集體一流的工作。王海本人曾獲得二等、一等、特種等榮譽,并被空軍授予"一等戰鬥英雄"稱号。
70年後,在2021年初春,當天氣溫暖而寒冷時,王海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王小花走上舞台為已故父親領獎,在台上她激情澎湃地說:"對美朝戰争已經70年了,我被父親能夠感動中國的事實所感動。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們!"
王海于2020年8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父親去世當天,女兒王小花在父親回憶錄的扉頁上寫下了這段話,表達了她對父親的思念:"親愛的爸爸:我為你驕傲,我為你驕傲,愛你的女兒王小花。"
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王海是英雄,是戰士,而對于女兒王小花來說,王海爸爸是最擔心她的人,也是最敬佩的人。
心藍天90歲以上不忘委托年輕人"飛-20,飛得好"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見到王曉華,她和父親王海長得很像,王曉華補充說:"我也像我的父親。父親去世後,整理珍貴的生平照片成為王小花業餘時間最常做的事情,家人還展示了許多與父親生平故事相關的物品。在采訪中,王小花詳細回憶了他和父親這些年來的生活。
王小花1960年出生于杭州,哥哥出生在上海,哥哥出生在南京,哥哥和姐姐都帶着父親的工作四處奔波,是以出生在不同的城市。1969年,他的父親前往北京擔任軍事訓練的第二部長,全家搬進了空軍大院。此後,他的父親被調到廣州空軍司令,全家搬到了廣州。
反美援助北韓後,王海先後擔任空軍司令、副司令、空軍訓練部第二部長、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等職務。1985年7月,王海被中央軍委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空軍第五任司令員,上司空軍現代化建設。1988年,他被授予空軍上将軍銜。
王小華回憶說,1992年父親離去,忙碌了一輩子,終于有了難得的閑暇時光。她透露,父親每天去玉淵潭公園5公裡,"我偶爾會和父親一起去玉淵潭散步,有很多人遊泳,有些人看到我父親都認出他,稱他為老英雄。"
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還展出了一架九顆紅星的米格-15戰鬥機,這是王海将軍當年駕駛的功勳戰機。2017年7月,俊波裝修時,王小花曾陪同父親去看他的戰機,王曉華清楚地記得,父親在他飛行了40多分鐘的戰機前,沒有休息,高興地和"老頭"合影留念。即使在91歲高齡,王海依然能讓米格飛機的性能非常清晰有條理。
"這不像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王小華說,在她眼裡,即使在他晚年,父親的記憶力也嚴重受損,但他對逝戰同志的懷念、對人民空軍發展的關心和對空軍事業的熱情并沒有改變。
王曉華提到,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她陪父親一起觀看了天安門閱兵直播,父女從一開始就看到了結束,當空軍裝備了殲-20閱兵隊時,王海看起來非常高興。"我告訴我爸爸,'我們都在殲-20上飛行,'王回憶道。我爸爸說,'啊,那太好了!年輕人正在飛行-20,他必須飛得好。'"
在北韓打仗""天這麼大,我們為什麼不能打倒你"
就在70年前,人民空軍的硬體條件與今天截然不同。資料顯示,在北韓戰争初期,美軍參戰的飛機超過1200架,而中國志願軍航空隊則不到200架飛機。一些美國軍事飛行員飛行超過1000小時,而志願空軍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間不到100小時。中國飛行員可以說是真正的"學打仗"。
這樣的條件比較,并沒有打破王海和他的同志們的信念。王小花提到,他的父親曾寫過戰友在對美朝戰争前宣誓就職的經曆。"我父親對飛行員說,'天這麼大,我們為什麼能讓他們失望,我們打不過你們。"你必須自信,你必須無所畏懼,你必須無所畏懼,你必須勇敢,你必須勇敢,"他說。"
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軍第一支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集中了當時空軍的全部戰鬥力,王海從東北老航空學校畢業,進入第四空軍速成班六個月, 畢業後,他以中校的身份加入了該旅。1950年10月1日,航空第3旅成立,後改為空3師,1951年10月20日,空3師進入丹東龍頭機場。
由于缺乏實踐經驗,連續幾次都是趁着興起就走了,空手而歸,不僅沒有打過仗,連敵機的影子都沒有發現。王海在傳記中也寫道,如果飛起來後找不到敵機,就要考慮盡快回來,因為當時飛機的燃料容量有限,正因為如此,很容易錯過飛機。
硬體條件差,軟體必須靠自己的努力來彌補。為了找出原因,一有時間,王海就組織大家去研究分析。經過一番細緻的研究和探索,症結終于找到了,王曉華說,每次找不到敵機,爸爸和戰友都特别着急,他們在地面上練習,看到遠處的鳥兒和小物體,提高觀察力,慢慢練習升空後不久發現敵機的能力,我們也期待着一場新戰役的到來。
1951年11月18日,美軍派出184架戰機轟炸多地鐵路目标,嚴重破壞志願軍運輸線路,志願空軍第3師第9團駕駛16架米格-15戰鬥機進行戰鬥。一大隊機長王海和他的戰友們駕駛米格-15,奉命起飛攔截敵機。王海突然發現,左前方有60多架F-84戰鬥機在低空,雖然敵我兵力大相徑庭,但王海果斷地下達了"跟我進攻"的指令,随後率領大隊從6000米的高度沖向1500米,對敵機發動攻擊。在這場空戰中,王海旅趁着米格15戰鬥機的垂直機動性,在短短10分鐘内,我軍沒有人員傷亡,取得了5-0的戰果。
"駕駛飛機需要勇氣,反應能力和獲勝的信心,以及果斷,因為飛機轉瞬即逝。王小花總結說,這些寶貴的品質都在他的父親和戰友身上。
到美朝戰争結束時,王海旅參加了80多次空戰,擊落了29架敵機,赢得了集體一流的工作。飛行員們都創造了一個記錄,每架飛機都塗上了擊落敵機的紅色五星标志,共和國空軍成為第一支王牌飛行隊,被譽為"望海大隊的英雄"。
老航空學時代 我父親參與了人民空軍的成立和發展
"事實上,我父親飛了200多個小時,反對美國對北韓的援助。起初,我在東北部的舊航空學校飛行,然後我訓練米格-15,然後我去執行真正的任務。這次飛行時間太短,當時也沒得撞到目标,打地目标訓練,很多都隻能靠自己摸索。"王曉華說。
王曉華提到,東北老航校是王海第一次與飛行結緣的地方。1946年,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盟航空學校在通化正式成立,1948年1月更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1949年5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這就是人們習慣所說的"東北老航空學校"。
在成立之初,老航空學校,由于多次受到國民黨空軍飛機的轟炸,到處移動,王海和學生吃玉米鑷子粥、玉米面條巢頭、鹽水煮白菜、洋芋等,周末吃一頓面粉做成面包;但就是這樣,沒有人放棄。沒有飛機,技術人員拆除東牆組成西牆,拼湊飛機;沒有航空油,而是自己精煉的高純度酒精;沒有跑道,我們自己修跑道,築巢,建宿舍;沒有國小教育機,中文教學機,直接在99高中機上...
由于國民黨空軍的轟炸,老航空學校已經搬到了密山,房子要麼沒有屋頂,要麼沒有門窗,飛機上都是組織人員到東部三省找舊飛機零件拉回來,然後重新組裝。
這些艱難的老航空時代,王小華也是在父親離開後聽他講的。王小華更是被他打入老航空學派:
王海出生于1926年1月19日,出生于山東省威海市,1944年18歲時加入膠東抗日青年支部,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争結束後,王海帶領威海中學10名學生于1945年底,共11人,步行500公裡到臨沂革命大學(山東大學的前身)學習;他和同學們一起,越過國民黨封鎖線,從山東臨沂到龍口,然後乘木船到大連莊河,然後徒步到哈爾濱。當時有三種選擇,進入政治幹部大學學習,進入坦克學校,進入東北民主聯盟航空學校學習。王海選擇去航空學校,他徒步5天到達牡丹河(當時老航空學校從通化搬到了牡丹河),最終成為東北老航空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從機械一期畢業後,王海繼續在飛行二年級學習,并于1949年8月畢業。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集中辦航校,在各方的協調下,航空學校于1949年12月初相繼開辦。為了加快完成各項訓練任務,空軍上司訓示:原來在東北老航空學校學習,已有一定技術基礎的89名飛行學員,20名飛行員學員被配置設定到每所航空學校組成速成班,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蘇制戰鬥機改裝訓練。王海是1949年底進入沈陽四飛學校的人之一。
從1946年3月到1949年12月,曆時三年多,老航空學校共培養了560名各類人員,包括飛行員、機械師、領航員,以及車站、通訊、氣象、儀器儀表和參謀人員,他們後來成為人民空軍建設的中堅力量,湧現了王海、劉玉笛、張繼輝、 嚴岩、李涵和一大批戰鬥英雄和榜樣。
少收多"小時候,我真的不知道父親是英雄"
也許正是因為父親親自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空軍的建立和成長,王曉華也更了解父親王海所肩負的責任,他從戰場到戰場的使命和責任。
由于人民空軍常年緻力于發展,是以總是和家人一起離家越走越遠。在王小花的記憶中,父親上班、出差時總是很忙。王小花小時候和父親的接觸并不多,父母也從未把這些光輝歲月告訴過孩子。王小花在提到父親為海軍上将時說:"小時候,我真的不知道父親是英雄。"
王小花記得,大概在她五六歲的時候,她就知道一些話,她指着家裡一位裝鑼精美的"義勇英雄",以父親的名義問弟弟:"這是父親嗎?爸爸還是反美援助北韓的英雄?"我哥哥告訴她是爸爸。父親當兵的特點也影響了王小花的兄妹三人。多年的空軍飛行員生涯使王海養成了嚴謹、細緻、精準的習慣,從家裡吃飯到各種小事,都有嚴格的規定。
王小華回憶說,16歲時,他加入了81傘兵隊成為一名跳傘運動員,偶爾回來探望家人,父親隻會說那些話:你要尊重上司,團結同志,幹得好。在當時的王小花眼裡,父親對外人真的很客氣,對自己特别嚴厲。"我當時想,爸爸,你别的不說了,一點也不疼我。"王曉華說。
當跳傘者是王小花自己選擇去的時候,王小花高中畢業16歲,身高已經1.68米,按照飛行員的身體标準,她是完全合格的,因為她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但陰陽差錯沒有解決。"空軍征召第四批飛行員時,我隻有12歲,而征召第五批時,我22歲,已經是廣空458醫院外的醫生了,是以我錯過了當女飛行員的機會,因為空軍十年沒有招到女飛行員了。
雖然他沒有意識到"兒子繼承父親事業"的願望,但王小花覺得自己沒有羞辱父親。由于她的身高,她每次跳傘都是第一個離開飛機的人,跳過了600個降落傘。
父母的愛,"誰不能與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分開"
現在在王小花的家裡,還有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一張1953年的結婚證,這是父親王海和母親孟華珍貴的情感見證。
"沒有母親的幫助和支援,就沒有父親今天能取得的成就。"王曉華說。父母的熟人對那個時代有一種純淨,質樸的味道 - 兩人互相介紹并結婚。他的母親孟華是新中國招募的女飛行員,由于國家困難,被配置設定到東北八所航空學校擔任繪圖員,沒有學會飛行。父親在反美援助北韓後可以找到一個物體。當時,八航學校校長李發英和航空三師師長袁斌是老戰友,在兩人協商中,随後八航校起草人孟華介紹給王海。
"我媽媽不知道這件事,但我爸爸知道我爸爸在飛行訓練休息期間偷偷溜出客廳的窗戶,當他看到它時,他說是的。王曉華回憶道。于是兩人見了好幾次面,都覺得對方好。在組織的同意下,他們走到了一起。1953年7月13日,王海與孟華登記結婚。兩個人的相識、相識、相親,并沒有那麼轟動,反而充滿了愛。
在王小花的記憶中,母親是照顧父親的時刻,因為父親不到30歲的時候,副司長,工作和訓練壓力比較大,是以母親承擔起了家務的責任,萬事都不讓父親分心。"那我老媽媽也跟我說,本來你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我們很好,但是你爸爸吵架後就離開了。他留下了剩下的管子,但在家裡并不在乎這件事,是以有時候會有争吵和争吵。王小花笑了起來。
他們的愛情故事并不浪漫,在王小花的記憶中,父親甚至沒有為母親準備一份像樣的生日禮物,但王小花知道,這對父母誰離不開誰。
王小花提到,母親對父親的關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她不會忘記安排父親的生活,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後幾天。"我母親在醫院的最後幾個月是我嫂子回來陪她的時候,因為我媽媽擔心我爸爸已經90多歲了,沒有人照顧好他,是以我回來陪爸爸。你看我媽媽是多麼體貼。"
母親在父親去世前,王小花還特意訓示家屬隐瞞母親已經去世的事實,告訴他母親還在空軍總醫院輸血,這樣他就不會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實際上知道,有時當我下班回來時,我聽到我爸爸對浴室的鏡子說,'先看看你,别管我。我站在門外聽着,眼淚掉了下來。"王曉華說。父親離開後,王小花在文章中寫道:他去見了我們親愛的母親,留給我們的思想無限!
沒有抱怨,沒有遺憾,"父親和同志都是樂觀堅強的人"
王小花平時都有寫作的習慣,為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和欽佩,她會把父親和其他空軍長輩的故事和經曆寫成文章,分享到他們的社交賬号上,是一份記錄和紀念。"老一輩飛行員從不抱怨惡劣的條件,老航空學校的飛機與'破損'的飛機和零件一起被儲存下來,并沒有以同樣的方式飛出。是以不要抱怨周圍的環境、裝置,要看人,把人的智力發揮到極緻,這是關鍵。"
父親從家裡退休後,他偶爾會告訴女兒王小花自己年輕時參加革命,去老航空學校的時候講故事,尤其是他和同伴從山東威海徒步500公裡到臨沂革命大學,一路到東北老航空學校那些年, 這讓王小花非常佩服,父親和老同志的樂觀和堅韌也深深地打動了她。王曉華說,當東北老航空學校培養新中國空軍首批優秀飛行員時,去陸軍選拔人才學習飛行時,大部分都被降職,但沒人抱怨。
"在我眼裡,父親和他的老同志都是樂觀堅強的人,他們這一代人沒有尋求回報,從未想過組織應該給我什麼待遇,對哪個崗位敬業,獻身于做好工作,不辜負黨和人民的訓練和期望。
人民空軍是在獨立戰争年代構思出來的,成立後不久就上戰場為保衛祖國而戰,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保衛了共和國天空的和平與尊嚴。王小花說:"我父親從未忘記望海旅,沒有忘記那些陣亡的烈士,我們不能忘記。"
空戰英雄王海威爾,為什麼在新時代還能"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組委會寫給高飛的王海老英雄頒獎詞,或許已經給了全世界最好的答案:"在陽光下潛水,火在西風下"。鋒利的刀在空中,用十;領土的強大盾牌,巡邏天地王國。山川安然無恙,祖國的雄鷹飛得更高,你在空中雕刻的星星是士兵們的巡航坐标。"
而王小華說:王海神父隻是志願軍空軍的代表,感動中國才是志願軍空軍的全部!
溫/本報記者 雷若元/王曉華
(本報記者梁天一也為本文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