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迷霧 2007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評分:8.2
史蒂芬·金的這部改編電影引發了關于宗教與政治的争執,迷霧具有很強的象征性,但最有争議的還是電影的結局。
2. 水果硬糖 2005
導演:大衛·斯雷德
一部讓人在最後感到十分解氣的電影,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以她的高智力布局,為朋友報仇,故事設計的十分精巧。
3. 第九道門 1999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評分:8.3
波蘭斯基與德普合作的超現實驚悚電影,也是波蘭斯基少有的脫離現實世界且強調畫面的藝術美感的作品。
4. 寂靜嶺 2006
導演:克裡斯多夫·甘斯
由ps遊戲《寂靜嶺》的鐵杆粉絲克裡斯多夫·甘斯拍攝,成為多年來唯一一部成功的遊戲改編電影,無論商業和口碑。
5. 白絲帶 2009
導演:邁克爾·哈内克
評分:8.4
“一群德國少年的故事”,影片的副标題闡明了内在的含意,電影并無一個恐怖鏡頭,但對曆史與人性的聯想卻讓人驚恐。
6. 亂步地獄 2005
導演:實相寺昭雄
由四個故事組成,其中《鏡地獄》一段最通俗也最具深意,一個人因入魔而殺人,其原因竟是因深愛某物,也許最完美的愛并不是人與人之間的。
7. 危情十日 1990
導演:羅伯·萊納
評分:8.5
史蒂芬·金原著的驚悚電影每部都是精品,但這一部是最特别的——驚悚竟然來自于真心熱情的粉絲,金也許有過類似經曆?
8. 大白鲨 1975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後來檢討道:這是一部卑鄙的電影,它的每個鏡頭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其目的隻有一個:帶來最大的恐懼。
9. 心理遊戲 1997
導演:大衛·芬奇
“心理遊戲”的譯名很恰當,因為本片的基礎是心理學,即通過心理學,可以準确的預測人的行為。大衛·芬奇成功的将觀衆代入到邁克爾·道格拉斯所飾演的角色之中,一起受着一個詭異的遊戲的愚弄,一次次的意外,一次次的驚喜,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猜出結局。
10. 斷頭谷 1999
導演:蒂姆·波頓
評分:8.6
德普在片中飾演一位科學偵探,而這個身份的設定是為了“反科學”的主題而服務的。最終科學無法解釋的怨魂蒙召喚破土而出,大開殺戒。《斷頭谷》的經典并不僅在于其恐怖手法,而更多在于其美術上的成就,其哥特風格的前工業時代世界和魔法世界極好的營造了幽暗神秘而恐怖的氣息,最終無頭騎士終于得到頭顱,在召喚的指令下對德普等人展開追殺的段落也緊張的足以讓人窒息。
11. 美國精神病人 2000
導演:瑪麗·哈倫
在“占領華爾街”運動如火如荼的今天重溫這部電影頗有現實意義。一個有着雙重性格的華爾街經理人,白天風度翩翩,夜晚殺人無算。“化身博士”式的科幻寓言正是這種人性的沖突的絕佳暗喻。正如美國評論所說:“在這個世界裡,衣服比皮膚更重要,财富比血液更重要,靈魂的探究隻能靠刀子、斧子和鑽頭。”
12. 緻命id 2003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
評分:8.7
本片開始時尋常的禁閉殺人路線,但其情節越來越玄,正當觀衆對這一殺人事件的真實性産生懷疑的時候,電影才揭示出真相,其實殺人的空間隻存在于罪犯的腦海之中。《緻命id》将心理學理念與傳統的恐怖電影手法相結合,既始終令人陷入恐怖懸疑氣氛之中,又在揭示出謎底之時給人以智力上的快感。
13. 驅魔人 1973
導演:威廉·弗萊德金
評分:8.9
西方人眼中最恐怖的一部電影,這與電影對基督教文化的觸及有關,一個延綿兩千年的宗教信仰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的構成,而當恐怖建立在對這個文化已經深入到骨子裡的熟悉感之上的時候,恐怖就變得無以複加了(這與中國觀衆往往覺得日本恐怖電影最吓人是同一個道理)。導演表示《驅魔人》電影中的事件90%都真實發生過,而對于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中國觀衆而言,《驅魔人》也足夠可怕了。
14. 禁閉島 2010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評分:9.0
《禁閉島》的人格分裂題材并不鮮見,但馬丁·斯科塞斯的表現是大師級的,在揭示出謎底之前,導演在劇情的發展中安排了大量的暗示細節,但隻是成功的增加了觀衆的迷惑和驚悚,在到達燈塔之有,所有觀衆都被欺騙,相信了主人公的幻想,而最讓人震動的還是電影最後:泰德明知道服從自己編織的幻覺的結果隻有死亡,但仍然無法抗拒的選擇活在幻覺之中。
15. 小島驚魂 2001
導演:亞曆桑德羅·阿曼巴
雖然主要創意來源于《第六感》,結尾的揭示在讓人恍然大悟之後會有稍不滿足之感,但《小島驚魂》從頭至尾所造的驚悚氛圍則是遠非《第六感》可比的,妮可在這部電影裡展示了上佳的演技,她塑造的這個癫狂和母愛并存的母親形象使這個驚悚故事具有了極強的真實感。影片的情節設計也堪稱巧妙,在結局揭示真相之前,大量的細節都已做足了鋪墊,而觀衆隻有在第二次重新觀看時才能完全明白。
16. 午夜兇鈴 1998
導演:中田秀夫
對于大部分東方觀衆而言,這可能是一部最恐怖的電影。“詛咒”,這個東方巫術文化中的元素,第一次被如此恐怖的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出來,而電影所借用的制造恐怖的元素,全部是最常見的事物:錄相帶、電視機、電話鈴聲。白衣黑發的貞子形象已成為東方女鬼的代表,與西方恐怖電影中往往出現的青面獠牙猛鬼形象不同,東方恐怖電影中的鬼怪多以陰柔形象示人,這也是東方的恐怖電影天然的擁有心理恐怖氣質的原因所在。
17. 魔女嘉莉 1976
導演:布萊恩·德·帕爾馬
評分:9.1
《魔女嘉莉》隻有不多的兩場驚悚場面,但卻因其恐怖的深層意義,強烈的震憾力而使其成為影史最傑出的恐怖電影之一。影片以一個女孩兒的視角拍成,是“他人即地獄”的絕佳闡釋,隻是與現實不同的是,女主角擁有超能力,這使她的憤怒和絕望不僅僅隻停留在心理層面,而是轉換成慘烈的大屠殺,一身血水的嘉莉,其視覺上的恐怖,正是社會人與人之間恐怖關系的比喻。而嘉莉的被宗教洗腦以至走火入魔的母親,更是恐怖片最經典的角色之一,這種恐怖也是人類所自創的改變人類思想的制度的恐怖。
18. 精神病患者 1960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評分:9.2
幾乎已經成為驚悚電影的代名詞,為後代的驚悚片導演們一次次的學習、緻敬。浴室殺人一場戲雖然又是希區柯克為躲避審查而創造,但這個78個鏡頭組成,連一個刀刺入人體的血腥畫面都沒有的48秒畫面,其用蒙太奇手法造就的恐怖手段卻達到了無可超越的高度。而影片的主題,一個人因為精神分裂而幻想出另一個自己,甚至在被捕之後還死心塌地的相信自己是幻想出來的另一個人,這種對人性的觀察也使後來的許多優秀電影從中受益非淺,包括《搏擊俱樂部》和《禁閉島》。
19. 羅斯瑪麗的嬰兒 1968
一對夫妻搬進一所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并且妻子懷了孕,但她漸漸發現事情變得詭異異常,是她精神失常,還是事情真的不對?電影到結尾才揭示出真相:不得志的小演員丈夫為了成名,夥同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的邪教教徒們一起,把妻子出賣給了撒旦受孕生子。這個詭異的結局,可以看作是表面光鮮的家庭社會内部暗藏的污穢真相,可以看作是西方社會失去傳統宗教信仰的恐怖象征(片中出現的那本封面寫着“上帝死了?”的《時代周刊》确實存在于1966年),也可以看作是“他人即地獄”之說的絕佳象征。這是恐怖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全片幾乎沒有出現一個恐怖的鏡頭,純靠情節制造驚悚氛圍,卻拍出一部劃時代的恐怖電影,而本片更有“被詛咒的恐怖電影”之說,一生黑暗,少年差點被抓進集中營的波蘭斯基的生命因本片再添了血腥的一筆:波蘭斯基因這部與邪教有關的電影遭到邪教組織的報複,懷有八個月身孕的妻子被殺死在家中,也使這部電影與黑暗永遠聯系在了一起。
20. 閃靈 1980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評分:9.3
即使對以作品深奧難懂,而且“從來不解釋”的庫布裡克而言,《閃靈》也是他最晦澀的電影之一,而影片的恐怖之處也正在于這種難懂,使人感覺恐怖無處不在,以至漫延至現實層面,使整個世界都具有了恐怖感。從小裡看,你能看到一個中年危機的男人,一個江郎才盡的作者在幽閉的環境中,内心的孤獨與絕望怎樣被催發成為恐怖的殺戳。往大裡說,而電影中對西部、拓荒、印第安人、墓地等等内容的不斷提及,使這個建立在墳墓和屍骨之上的富麗堂皇的酒店,徹底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電影結束在一張讓人費解的照片上,但照片上所标注的時間,1921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以及舉酒杯面露微笑的傑克·尼克爾森的勝利者形象,都使得這部電影具有更強的寓言色彩。而對于一向關注對事物的終極解讀的庫布裡克來說,他對恐怖的了解恐怖還不止于此,正如最後作家妻子所看到的衣冠楚楚的骷髅們,這種恐怖更多的還是來自表面光鮮而充滿血腥的人類社會本身。
21. 怪談 1964
導演:小林正樹
雖然胡金铨也在他的《俠女》等片中表現過純正的東方美學,但最能在恐怖片類型中展現古樸厚重的東方文化美學的,卻是小林正樹1964年拍攝的《怪談》,看這部電影甚至會讓你感歎: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許日本人更接近文化上的中國人。本片很像《聊齋志異》的電影版(“怪談”本來就是同意詞),由小泉八雲的《日本名作》中的四個故事改編而成,分别為《黑發》《雪女》《無耳的芳一》《碗裡》,其布景瑰麗古樸,恐怖手法典雅,毫無流俗,借用了很多能劇的手法。其中《黑發》和《無耳的芳一》兩個故事最為成功,前者一反傳統的恐怖手法,一直到結尾,黑夜過去,恐怖的真相才被揭示,後者則完全具有了史詩的厚重感,超越了普通恐怖電影的層面。配樂大師武滿徹為《怪談》所做的音樂也極富特色,賦予了影片一種介于戲劇與現實,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神秘感。
22. 穆赫蘭道 2001
導演:大衛·林奇
評分:9.4
正如我們所說的,恐懼有兩種,一種是基因性、心理性的,一種是社會性的,那麼一部最好的驚悚片應該同時包括這兩者,《穆赫蘭道》恰恰是這樣一部電影。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一部會讓弗洛伊德頂禮膜拜的電影,堪稱電影版的《夢的解析》。它把弗洛伊德所謂“夢是願望的滿足”,“夢是潛意識的活動”的理論表現得清晰無比,一個被現實壓垮的絕望女人的噩夢中,她變身為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完成了自己的所有願望,而她在現實中所懼怕的一切,卻又一次次在夢中以各種形式出現,提醒着她。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穆赫蘭道》隻有更加恐怖,兩個闖蕩好萊塢的年輕姑娘,因為一部電影的選角結識,并成為同志人,但之後一個漸漸成名,炙手可熱,另一個卻依舊寂寂無名,前途黯淡,而在前者漸漸為了成功勾引導演,甚至開始有了别的女伴之後,後者在絕望中雇兇殺死了前者,而後在負罪和痛苦中做了一個噩夢,最後自殺了。在大衛·林奇眼中,《穆赫蘭道》中多次出現的“hollywood”是一個大黑社會組織,也是人類社會所有表面光鮮靓麗,内裡污穢不堪的事物的最佳代表。它制造美麗的幻覺,但其中卻隻有絕望和肮髒,它讓人性變得虛榮輕浮,而又最後重重的摔回地面。人性是脆弱的,也是恐怖的。很多人初看《穆赫蘭道》會覺得晦澀,但隻要發現其中夢與現實的交界處(大概在影片4/5處,即用牛仔喊女孩起床那段),基本上看懂是不難的。
關注《電影生活》官方微信公衆号 ,看你“想看而看不到”的精彩電影
《電影生活》公衆号:dys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