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的《入殓師》

很早之前,曾在家裡的老熊貓電視中瞥過《入殓師》的片段,因為要寫作業,便錯過了,媽媽應該是看完了。

《入殓師》上映的那年,我的父親去世了,去世得很突然,突然到我對死亡有種謎之沉醉,一下子對它很感興趣,接下來的很多年,我都在想,如何死去是體面又優雅的,不傷害任何一個人,不污染任何東西。也清晰地記得,父親的葬禮上,我猶如木頭一樣撿骨頭,内心一片空白,隻覺得人骨和豬大骨很像,直至今天,我都不怎麼喝排骨湯。

冥冥中,我覺得自己會很認真地看這部電影,甚至不願直接在網上找資源看,果然,2021年11月5日的晚上,我等到了,雖然這個秋天,我抑郁症又發作了,所幸最近緩過來,也一直期待着這部片子,小縣城排片量不多,一天隻有兩場,白天不願出門的我,選擇了晚上的那場。萬萬沒想到,縣城裡的人不喜歡看,居然隻有我一個人,于是,我享受到了期待已久的包場電影,真的是至尊vip級别的享受。雖然太黑了,讓我有些害怕。

不知道是不是受《晝顔》等出軌系列日劇影響,我很害怕日本影視中的夫妻關系,總覺得他們是緊張的,疏離的禮貌之下隐藏着波濤洶湧,好害怕導演在其中穿插各種複雜情境,所幸日系溫暖還是十多年前的主旋律,還有《如父如子》《海街日記》《步履不停》……這些和《入殓師》們構成了日本21世紀浮世繪的溫馨一面。主人公的妻子是那樣的善良美麗,自始至終地愛着丈夫,老闆也是一直賞識着他,澡堂的阿姨也是很關心他……還有他30多年未曾見面卻始終愛着他的父親,很多人在影評中說,被那塊石頭觸動了,我想,那是因為他們也有一個在某些瞬間打動他們的父親,真好,可惜我沒有。

其實,撇去它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它是一部職業電影,講述了新時代下催生出的職業,又加入了日本的“匠人精神”和人文關懷,使入殓師這一職業變得熠熠生輝,這讓我想起韓劇《move to heaven》,那是關于死亡的另一個職業——遺物整理師,他們都帶着虔誠和尊重,坦然地面對死亡。這無疑在東亞文化中撕開一個口子,讓“向死而生”的觀念具體化,走入非士大夫階層,不一定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但珍惜生者,告别死者。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一節課,如果,有一天,我們自己面對死亡,也要坦然地接受,可以提前做好告别,猝不及防的離開會給生者留下無盡的創傷。

因為,個人比較關注死亡,深感東亞文化圈對死亡的諱莫如深。不過,這兩年随着影視劇中各種關乎死亡的職業的出現,一些法醫劇/職業劇也掀起了人們對這些職業的關注和推崇,像法醫/入殓師/遺體化妝師……不過,我覺得關于遺體捐獻這個命題,似乎還沒有相關影視作品,期待相關影視或文字作品的出現,其實,我自己也可以嘗試寫一寫,如果我可以的話。

晚安,《入殓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