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獨自死去時,我的工作就開始了……”
生與死是人世最大的平常。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電影《入殓師》中的火葬師傅說:
死可能是一道坎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中,也有來自遺物整理師的自白:
他們不能整理自己的家,是以才拜托我們整理他們的家。

《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截圖
我們總是忌諱“死亡”這個字眼,但南韓遺物整理師金完在《遺物整理師》中,就是要把死亡擺到台面上,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死亡議題。
生于首爾長于釜山的金完,大學專攻詩歌,為了成為專業作家,三十多歲時開始去鄉村生活,在日本進行采訪和寫作,并對為逝者收拾殘局這件事情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金完在回國後,專門成立了特殊清掃服務公司“Hardworks”,正式開啟遺物整理師的工作。
《遺物整理師》是金完作為一個遺物整理師的真實工作筆記,含13個特殊現場清掃記錄,11篇深度思考随筆,以特殊的視角觀察生死,既溫柔又犀利,不斷思考生命以及生存的意義。
1、“我是遺物整理師”
“微菌叢生的牆面、充滿穢物和動物屍體的地闆、被血水浸濕的棉被……”
穿梭在各種死亡現場的特殊行業“遺物整理師”,一邊清理死亡現場的血迹和遺物,一邊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在東亞文化中,遺物整理師與入殓師相似,可能是一種晦氣的、喪喪的職業,但這本《遺物整理師》借助這個特殊的職業,講述了一個個孤獨而溫柔的故事,并通過“遺物”來重新審視生與死、人性與愛的普遍議題。
如果說入殓師是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恒的美麗,那麼遺物整理師便揭開了每個獨自逝去靈魂的故事,既“整理”了亡者家屬的心靈,也療愈了自我。
《入殓師》截圖
作者金完曾感慨,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像幽靈一樣無法在人前展露,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或許正因如此,才有了這本《遺物整理師》。
這是作者金完面對死亡現場時關于逝者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記錄,像是一盞小火慢煮的喪味雞湯,不在于向死而生,而是以死療生的身心靈。
就像首爾大學醫學院法醫系教授柳成昊所說:
如果人的一生像部電影,那麼作者金完的工作,就是在電影片尾名單中的最後一行,如果不定睛看很容易就會忽略。透過這本書,作者将在我們周遭默默離去的人們最後疲憊的身影照亮,反過來傳達人生的強烈意志與珍貴。
2、人生的最後一次搬家
身為遺物整理師,金完也在思考随筆中表露了自己對這份特殊職業的真實想法:
和你的工作一樣,我的工作也很特别。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貴的生命逝去後,我來幫他進行清理。一個人不會死兩次,對于死去的他而言,我提供的服務也隻有一次,确實是很特别、很高貴的工作,不是嗎?
遺物整理是一件既沉重又嚴肅的事情。為逝者清掃房間的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見到的不隻是往生者留下的幹涸血迹及生活用品,還有那些隐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掙紮,以及不得不屈服于社會架構的悲鳴。
這份特别的高貴的遺物整理工作,是逝者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搬家,也是社會“孤獨死”現象的一個典型縮影。
在《遺物整理師》中,金完特别記錄了工作過程中清掃的特殊現場,并默默探索死亡背後的故事,比如:在帳篷生活的自殺女性、離世前會進行垃圾分類的人、離世前安排好自己後事的人……随後,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正式開始工作前,充分的準備工作很有必要。遺物整理師雙手提着兩個扁平而又粗糙的黑色箱子,裡面會裝滿多種保護工具,包括藍色醫用手套、鞋套、口罩等。
清理工作的第一步,便是打開房門,仔細檢視整個房間的各個角落,準确把握清理現場需要的工作量,并着手清理獨自死去的人的房間。
跟随遺物整理師金完的視線,我們身不在場,卻目睹了每個死亡背後的故事,感受到每一條生命在踏上死亡之路前的孤獨與絕望,讓我們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之餘,也給人帶來直面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3、亡者的緻意與生者的啟示
生與死就像硬币的兩面,隻有單面是不成立的,在死者離開人世的地方,其實會更鮮明地展現他的生活與存在。
“遺物整理師”是一個小衆職業,《遺物整理師》更是一個小衆題材,但這些真實故事的陳述,微末細節的描述,以及直面生與死的探索,都讓這個職業與這本書更加深刻而觸動人心。
行走于逝者與生者邊緣地帶的遺物整理師,直擊孤獨死現場,以第三視角重新審視那些可能被長期忽略的人生難題。
透過這些亡者遺物的展示,那些曾在懸崖掙紮的生活痕迹、不分年齡與性别的孤獨死明晰可辨。在沉重哀傷的同時,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每一個普通人存在的意義。
“他們曾經在這個世界哭過、笑過、愛過、恨過,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留下了痕迹。”
遺物整理,既是對死者的敬畏,又是對生者的撫慰。這種虔誠的儀式感,不止是對亡者的緻意,也是對生者的啟示。
《遺物整理師》以真實叙述諷刺社會,用死亡包裹着社會議題,揭開“遺物整理師”這個特殊職業的真實面貌,以及每個獨自逝去靈魂的故事,讓我們逐漸認識到生與死的共生關系:正是因為有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如此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