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紹興香糕:神仙亦淪陷的千年貢糕

紹興香糕:神仙亦淪陷的千年貢糕

紹興人喜食米粉糕團,按時令或習俗劃分——清明吃“艾糕”,新年吃“年糕”,重陽登高吃“栗子糕”,結婚“龍鳳糕”,祝壽“壽桃糕”,嬰兒滿月“湯餅糕”,孩子入塾“定升糕”,鮮羅漢豆上市有“時鮮糕”“豆花糕”,還有“烏豇豆(黑豆)糕”“方糕(印糕)”“松花麻糍”等等。這些糕團雖味美價廉,但卻有一大缺點,就是難儲存,易壞。

為了讓易變壞的糕團好儲存,聰明的紹興人便将米糕放在炭火上烤幹,使其脫去水分,就成了糕幹。後來在制作糕幹中,又加入了中藥材作香料,以增加糕幹的香氣和助消化,這就成了著名的紹興香糕。

因為在制作水磨米粉中加入了桂花、松花、茯苓、砂仁、白芷、丁香等中藥材,使得香糕不僅松、脆、香、甜,儲存時間變長,而且還有解郁、和中、開胃、健脾等功效。

以前的紹興人走親訪友都會帶上一些作為饋贈之禮,後傳入宮廷成為貢品。紹興香糕品種多樣,有“桂花香糕”“玫瑰琴糕”、“七弦琴糕”、“朝笏糕”、“雞骨頭香糕”、“椒鹽香糕”等,味道都棒棒哒!

紹興香糕:神仙亦淪陷的千年貢糕

紹興香糕還被稱之為貢糕,以創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的孟大茂香糕為代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

作為紹興獨具地方特色的糕點,它的外形方正,白中泛金黃,質地細膩,入口酥香。不僅如此,紹興香糕的來曆還不簡單,據說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

傳說,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腳下住着一對來自紹興的母子倆,鄰居們叫這家兒子為“小紹興”。

“小紹興”為人勤勞樸實,每天天還沒亮便起床幹活,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後再挑擔沿街叫賣,以此來生活。

杭州春節曆來有登山習俗,寓意“步步登高”。一年大年初一,城隍山上人山人海,眼看着賣得僅剩一小塊破碎的松糕,“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一塊松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

回家途經城隍廟時,隻見一白發銀須的老人頭枕在破碗上伸手向路人乞讨。他見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非常可憐,一時善心大起,便摸出幾文銅錢給他。誰知老人卻推辭不要,隻要擔子裡的那塊碎松糕。“小紹興”猶豫了一下,便把原本留給母親的那塊松糕遞給了老人,老人接下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回到家裡以後,将把此事告之母親後,母親非常贊同他的做法。從此以後,“小紹興”隻要路過廟門口看見那名老人,便送給他一塊松糕。

紹興香糕:神仙亦淪陷的千年貢糕

一天,“小紹興”在給老人送松糕時有些悶悶不樂,老人見狀便問道:“今日見你愁眉不展,有何煩心之事?”

“小紹興”想了想便答道:“連日陰雨天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意,松糕實在賣不出去。我娘也因為舍不得将剩下的松糕丢掉,連吃了好幾天的剩糕而得了重病,這可如何是好?”

老頭聽後不但不予以寬慰,反而哈哈大笑着說:“原來是因為此時呀!别急,我這正有一副良藥可解你之憂。”

說完,便從懷裡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下次做松糕時,将葫蘆裡的藥放到松糕裡,你娘吃了病定會好。”說完一陣狂風吹過,老人便不見蹤影。“小紹興”回過神來一想,便知自己有幸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對口對在一起的破碗,猛然想到這人豈非就是上仙呂洞賓。于是趕忙回到家按照呂洞賓指點的方法,将葫蘆裡的藥倒出一點兒放進糕粉裡制成糕坯,再用旺火蒸透,待糕冷卻後依次排放在架子上,下置炭火烘糕至金黃色。

誰知,烘烤的松糕散發出一股奇香。卧病在床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精神一振,腹中饑餓感頓生,即叫“小紹興”拿糕給她吃。老母親吃下後,第二天病就奇迹般的好了。

從此以後,“小紹興”便一直用這種辦法制松糕。這種松糕奇香撲鼻,食之松甜可口,深受大家的喜愛,于是“香糕”之名便應運而生。又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是以又被稱為“紹興香糕”。

很久以後人們才知道,香糕裡放進去的藥其實就是中藥——砂仁。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欲,适用于脾胃氣滞及消化不良等症。藥食結合,此種制作美食的方法,或許隻有對事物擁有極為虔誠之心的人才能想的出來。

紹興香糕:神仙亦淪陷的千年貢糕

制作紹興松糕的方法有很多,但較為常見的還是下面這種——

原料:

白粳米25千克,白砂糖08千克,糖桂花10克,香料5克。

做法:

1.先将米淘洗幹淨,放水中浸泡10-16小時,然後再磨成細粉;

2.将細米粉與砂糖拌在一起,靜置2-5小時,使糖充分溶化,再在60℃-100℃的烤箱内烘烤3-5分鐘;

3.取出拌入香料,入模蒸30-40分鐘;

4.取出後放入溫度為80℃-100℃的烤箱内,烘烤12-15分鐘,讓水分蒸發,再以100℃-120℃的溫度烘烤6-8分鐘,将糕翻轉後,再烘烤5-7分鐘即可。

如此這般,一份鮮、香、甜、酥的紹興香糕便制作而成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