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碎片:老家的村落

【人到中年,總想寫點什麼,也算是記憶,記憶中的鄉愁。】

兒時記憶中的村莊很大,人口很多,街道很長,溝河也有好幾條。全村有十六個生産隊(現在稱之為村民小組),由五個自然村組成,除了中心村外,還有東小莊、南小莊、西小莊、北小莊。記憶中的東小莊是一隊,南小莊是十四隊,西小莊是十六隊,北小莊是六隊七隊。兒時記憶中的東小莊和西小莊與中心村還有一段距離,而北小莊和南小莊與中心村的距離不是很明顯。

整個村子呈東西略顯狹長的長方形,整個地理構成很有意思。東西有三條大路和三條河溝,南北也有三條大路和三條河溝。有意思的是每條大路旁都有一條河溝,更有意思的是,東西兩頭和南北兩側的道路和河道成了中心村與東南西北四個自然村的自然分界線。

村莊東西向的主街道位居中央,相距主街道二三百米在村南北還各有一條東西街道。兒時的記憶中,村裡的主街道已經栽植了電線杆,長大後,曾經刻意數了數,應該有23根22空,按照正常的農村高低壓線路線杆50米一孔的杆距計算,村西到村東大概有1100米,也就是說有兩裡多遠。還有就是另外兩條位于主街道南北兩側東西向道路,都是沿着河道歪歪扭扭自西向東蜿蜒而去,也算是直溜。東西向的主街道和南北向的三條大路直到如今一直存留并已硬化,已經成為人們出入村落的主要通道。

村莊東西向和南北向的河道也各有三條。六條河道如今儲存完整的隻剩了一條。主街道的那條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尚有一點印象,如今已經不複存在,隻在村東村西兩頭儲存有河道的痕迹,村落中間的部分已經為水泥蓋闆的排水溝所替代。兒時的記憶中,在河沿兒還有不少挖掏的水井,就是安裝有辘轳的那種,水最淺的時候,趴在井沿兒用一根繩子吊着水桶來回擺動幾下就可以把水給打上來,清冽甘甜的井水就是那樣滋潤凝聚了幾代人,才使得村莊成就了今天的規模——一個擁有近五千口人的村落。如今,唯一儲存完整的河道就是村北的那條蜿蜒河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河道還有汩汩流水,現如今流水已經成為曆史,對于當地人來說,卻是防洪排澇的主要通道。

村子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别由四個面積大小不一的四個郁郁蔥蔥的竹林。最小的竹林有一兩畝,最大的應該有幾十畝。上世紀,哪家娶親需要搭護棚裝扮新房,裡面的翠綠的竹竿就必不可少的派上了用場,加上在河道砍來的蘆杆用紅絲線紮成方格網狀,上面再鋪上嶄新的高粱蔑編織的席子,一個漂漂亮亮的新房就大功告成了。可惜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個竹林和河道的蘆葦林全部銷聲匿迹了。

随着時代的變遷,老家原有的幾個自然村除保留了西小莊的十幾戶人家外,其他的都已經合并到主村落了:主街道是開闊敞亮,交通四通八達,民宅是照排照線、整齊劃一,十年前開發的三棟新型住宅村外可見。沒有理由不相信随着鄉村振興的推進,群衆的生活會越過越紅火。

【關于民宅的變遷,随後會逐漸跟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