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忆碎片:老家的村落

作者:一捻陈茶

【人到中年,总想写点什么,也算是记忆,记忆中的乡愁。】

儿时记忆中的村庄很大,人口很多,街道很长,沟河也有好几条。全村有十六个生产队(现在称之为村民小组),由五个自然村组成,除了中心村外,还有东小庄、南小庄、西小庄、北小庄。记忆中的东小庄是一队,南小庄是十四队,西小庄是十六队,北小庄是六队七队。儿时记忆中的东小庄和西小庄与中心村还有一段距离,而北小庄和南小庄与中心村的距离不是很明显。

整个村子呈东西略显狭长的长方形,整个地理构成很有意思。东西有三条大路和三条河沟,南北也有三条大路和三条河沟。有意思的是每条大路旁都有一条河沟,更有意思的是,东西两头和南北两侧的道路和河道成了中心村与东南西北四个自然村的自然分界线。

村庄东西向的主街道位居中央,相距主街道二三百米在村南北还各有一条东西街道。儿时的记忆中,村里的主街道已经栽植了电线杆,长大后,曾经刻意数了数,应该有23根22空,按照正常的农村高低压线路线杆50米一孔的杆距计算,村西到村东大概有1100米,也就是说有两里多远。还有就是另外两条位于主街道南北两侧东西向道路,都是沿着河道歪歪扭扭自西向东蜿蜒而去,也算是直溜。东西向的主街道和南北向的三条大路直到如今一直存留并已硬化,已经成为人们出入村落的主要通道。

村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河道也各有三条。六条河道如今保存完整的只剩了一条。主街道的那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一点印象,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在村东村西两头保存有河道的痕迹,村落中间的部分已经为水泥盖板的排水沟所替代。儿时的记忆中,在河沿儿还有不少挖掏的水井,就是安装有辘轳的那种,水最浅的时候,趴在井沿儿用一根绳子吊着水桶来回摆动几下就可以把水给打上来,清冽甘甜的井水就是那样滋润凝聚了几代人,才使得村庄成就了今天的规模——一个拥有近五千口人的村落。如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河道就是村北的那条蜿蜒河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道还有汩汩流水,现如今流水已经成为历史,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防洪排涝的主要通道。

村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由四个面积大小不一的四个郁郁葱葱的竹林。最小的竹林有一两亩,最大的应该有几十亩。上世纪,哪家娶亲需要搭护棚装扮新房,里面的翠绿的竹竿就必不可少的派上了用场,加上在河道砍来的芦杆用红丝线扎成方格网状,上面再铺上崭新的高粱蔑编织的席子,一个漂漂亮亮的新房就大功告成了。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个竹林和河道的芦苇林全部销声匿迹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家原有的几个自然村除保留了西小庄的十几户人家外,其他的都已经合并到主村落了:主街道是开阔敞亮,交通四通八达,民宅是照排照线、整齐划一,十年前开发的三栋新型住宅村外可见。没有理由不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群众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关于民宅的变迁,随后会逐步跟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