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记忆碎片:小学印象

作者:一捻陈茶

【人到中年,总想写点什么,也算是记忆,记忆中的乡愁。】

老家学校在记忆中是一个两进院的大院落,坐北朝南,很是气派。

学校门前的马泉河曾是淌淌流水,为晨读学子们的朗诵声增添了不少韵味。

进校的桥是由十几块一尺厚几尺长的三孔青石板(遗憾的是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冲毁了)桥,呈“亓”字状排开。站在桥上仰视,校门是高高大大的牌楼(据说是解放前某家财主的祠堂),需拾级而上方能进入校园。

跨过牌楼步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绿瓦的两层小楼。记忆中的小楼东西跨度有十多间房,楼上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楼下四大间房屋则是四个拱形窗户的教室。当时的小楼楼梯开在楼的中间位置,是青砖垒的,直通二楼。二楼的地板则是木质的,楼上一旦有人走动,坐在楼下的教室里则会听到咯吱咯吱的地板摩擦声。

校园的东侧是教师食堂,食堂门前好像有两棵柳树,一口青铜铸得到大钟悬于其上,这是全校学子上下课的命令号角。柳树下就是一眼水井,手搅的辘轳端坐其上,其上吊着的铁箍木桶则是供给全校师生生活的主要工具。南侧则是一排教师宿舍兼办公室,一般是校主要领导的办公生活场所,和东侧的房屋一样,是青砖蓝瓦的一层,与那幢两层小楼一样应该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产物。而西侧一顺溜的后建的红砖大机瓦房是校办工厂。

绕过两层小楼的东侧往里走,则是另一番天地。院子不大,却很紧凑。楼后的跨度三丈的那间青砖蓝瓦房就是我当年上育红班和一年级的地方,对过儿的东侧和校办工厂一样是宽敞明亮的红砖大机瓦房,也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室。沿着这溜机瓦房向左拐,则是一长溜的机瓦房,自东向西分别是二年级、三年级的教室。当时我们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每个教室的标配都是几排由两个三七墩架着一长块木板(有桐木的、有榆木的、也有杨木的)的课桌,我们就是带着从家里带来小凳子趴在这长木板上度过了一二三年级。对了,在讲台的一侧,一般还有一个用泥糊的砖块砌成的小煤炉,这个一是方便烧水,二是为了冬季教室取暖。

在这里,想提一下儿提时的趣事。

一是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入冬的某一天,老师布置写生字的作业后坐在炉边烤火。他刚把打满水的水壶放在炉子上,我就喊了一声:“报告,我写完了。”老师就让我拿过去让他审查,他瞥了一眼我的作业就问我,今天的作业写几个生字?我答到十个。他又问你写了几个?我答到十个。他再问写几遍?我哑然了。他说伸出手来,接着就是拿着竹板(也许就是戒尺吧)打向我的手掌,边打边说,我说的是十个生字写十遍,你咋就十个生字写十个?!叫你不认真听讲!

二是在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也是要布置写生字作业的了。一次,一个刘姓的同学发明一种快捷的写字方法,就是一把握住两三根铅笔同时书写,这样既有效率也很美观、整齐划一、甚是好看。可结果呢?因为偷懒也是一顿竹板。

回想这些镜头,仿佛还在昨天。此间无意指责老师们的“粗暴”,反倒更敬佩他们那时的敬业执教精神,回想起来,满心的是激动和温暖。也许这就是严师吧。

跑题了,回归正传。我的四年级是在那幢两层小楼的一楼度过的。上四年级是我们儿时最大的梦想,因为我们可以坐高凳子了,我们终于长大了。四年级刚上了半年,我们就又搬迁到了学校南侧、校办工厂西南的那溜红砖大机瓦的教室了,因为学校需要重新布局、改建,这幢小楼要拆掉建新的教学楼了。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不再从学校的正门出入了,因为可以直接从学校的西侧进入。当时,学校的西侧是一片闲置的低洼荒地,除了一个用土堆起来的戏台子外,对外就是大操场了,那是我们的乐园,没有围墙。转眼间就是五年级考试升学了。

四年级的时候也有一个镜头。记得有次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板书,我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突然,老师发问道:那个谁谁谁,你在搞什么小动作?我们一众是大吃一惊,相互对视,心中发疑:神了啊,老师在板书咋知道我们在搞小动作呢?谁知老师又来了一句:看什么看,就是说你俩呢!我们更是心中忐忑不已、惶恐不安,只好乖乖静了下来。多年之后,我也从教了,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当年的老师,老师笑笑说,你傻啊,不知道黑板会反光吗?事后我也曾专门认真研究了黑板,结果是通过黑板并不能看不见教室里的一切。

回过头来,还要说一下我们的校办工厂。那是一个印刷厂。一长档的宽敞明亮的大机瓦房里装有几台印刷机,一间仓库里堆着一盒一盒的字号不一大大小小的宋体印刷铅字,一间仓库的板台上是一令令纸张,工人们终日在里面排版印刷,印有作业本、试卷等,应该是供应全公社用的吧。那是“军事禁地”我们进不去,唯一好玩的是钻窗户摸几把铅字出来自己鼓捣着用墨水也在作业本上印上那么几个字。

岁月匆匆流逝,花开又花谢。应该是在1982年吧,我们的大校园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学校,东边的那个是完中,一至八个年级,西边的是乡中,初中三个年级,开始面向全乡招收尖子生。

【如有表述不准不恰当地之处,敬请大侠们批评指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