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小說故事的形成與發展(七)——清代《四大奇書第一種》誕生(下)‖ 劉暢

作者:方志四川

三國小說故事的形成與發展(七)

清代《四大奇書第一種》誕生(下)

劉 暢

在文本的評說方面,毛宗崗在明代諸多不成熟的評說基礎上,形成了更為全面而系統的批評。其批語按所在的位置,分為:回首評、夾批、眉批和旁批四類。除了進行思想評論,他還從理論角度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

首先,他認為《三國志演義》是一定史實與匠心結合的曆史小說。對《三國志演義》的評價,自古多多有分歧:毛宗崗的老師金聖歎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如官府傳話奴才,隻是把小人聲口,替得這句出來,其實何曾增添一字”;胡适也有類似看法,認為這部小說“拘守曆史的故事太嚴,而想象力太少,創造力太薄弱”;史學家章學誠則在《丙辰劄記》中指責其“七分事實,三分虛構”,以至虛實“錯雜”而“淆人”視聽。而在毛宗崗看來,《三國志演義》這部曆史題材的藝術作品,所叙述的既是曆史上的“一定之事”,也是作家運用藝術“匠心”再創作出來的一部小說,因而不能完全用“實則概從其實”來衡量。然而,《三國志演義》“匠心”的運作,又不可超越“一定之事”這個大範疇,即隻可在史實基礎上發揮其藝術創造的能動性,不能像《水浒傳》那樣可以任意想象與虛構,因而創作難度是極大的。

其次,他認為《三國志演義》成功的關鍵,在于人物形象塑造。毛宗崗說:“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他分析了三國人物形象,指出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是古今來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還說“有此三奇,乃前後史之絕無者,故能使人愈不得不喜讀也。”盡管他的這種說法有所偏頗,但也算得上是小說理論批評史上的一大創獲,影響深遠。

第三,他認為《三國志演義》的藝術結構具有完美的整體統一性。據《讀三國志法》記載,毛宗崗指出:“《史記》各國分書、各人分載”,而《三國志演義》“總成一篇”“自首至尾,讀之無一處可斷其書”。而且,他認為這部小說的結構布局“總起總結之中,又有六起六結”“凡此數段文字,聯絡互動于其間,或此方起而彼已結,或此未結而彼又起,讀之不見其斷續之迹,而按之則自有章法之可知也。”所謂“總起總結”,即小說總體結構寫三國之事卻不以三國事為始末,而是從漢末起,在晉初止。所謂“六起六結”,則是指整部小說圍繞6條線索而展開:其一,叙獻帝,以董卓廢立為起、曹丕篡奪為結;其二,叙西蜀,以成都稱帝為起、綿竹出降為結;其三,叙劉歇業三人,以桃園結義為起、白帝托孤為結;其四,叙諸葛亮,以三顧草廬為起、六出祁山為結;其五,叙魏國,以黃初改元為起、司馬受禅為結;其六,叙東吳,以孫堅匿玺為起、孫皓銜璧為結。他評價到:“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

第四,他認為《三國志演義》叙事精當。在批評《三國志演義》之前,毛宗崗就已經十分重視對文學作品叙事手法的探讨和研究。通過細緻、深入的分析和批評,毛宗崗指出:《三國志演義》的叙事運用了“補錦”“勻繡”之法,“有添絲補錦、移針勻繡之妙。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者補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勻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沓拖,而亦使後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無遺漏,而又使後事增絢染。此史家妙品也。”此外,他還提出了《三國志演義》運用“用逆”“襯染”“數層出落”“曆落參差”等十種叙事手法,這些都是前人并未論及過的。

毛宗崗關于《三國志演義》的這些獨到見解,不僅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也有助于提高廣大讀者的小說鑒賞力,并為這部小說貢獻頗有價值的批評理論,填補了中國小說研究史上的一個空白。他改定《三國志演義》而成的《四大奇書第一種》也流傳至今,廣受歡迎。

本文參考:

1.《<三國志演義>史話》,陳翔華著。

2. 《讀三國志法》,毛宗崗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