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輩子誰也逃不掉,看看你是否是個幸運兒?

作者:心情不錯710124

從出生之日開始,恐懼就以各種面目伴随在我們身邊。我們害怕失敗,害怕生病,害怕窮困,害怕孤單,害怕被拒絕,害怕沒人愛,更害怕那不知何時降臨的死亡。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裡茲·李曼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分析專家,有着多年從事心理咨詢的經驗,他在《我們内心的焦慮:分裂、憂郁、強迫、歇斯底裡四大人格心理分析》中,用天體運作的自轉、公轉、向心力和離心力,比喻人類身上同樣存在的四種動力:第一種,自轉:代表着我們害怕失去自我,要做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第二種,公轉:代表着我們害怕獨立存在,會依賴别人,為别人奉獻。第三種,向心力:代表着我們害怕變化和不确定的東西,向往穩定和永恒。第四種,離心力:代表着我們害怕束縛,追求變革和發展。不同的恐懼演變成不同的動力原型,這四種動力互相抵觸又互為補充。任何一種動力如果失衡,就會導緻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就是分裂,憂郁,強迫和歇斯底裡。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和成因,有助于我們從現象到本質,去探尋自我,療愈自我,直面内心的恐懼和焦慮,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心理學家認為,成長環境是關鍵因素。尤其是嬰兒時期後,在他生命開始的最初幾周内,生活環境非常重要。分裂人格的形成,首先和嬰兒期缺少愛與關懷有直接關系。 幼兒剛出生時,極其依賴身邊的人。隻有給他一種被保護,被照顧的快樂氣氛,才能讓幼兒健康成長,否則,身邊稍有波瀾,幼兒就會害怕。隻是很久以來,人們對新生兒的知覺、情感和敏感程度都不夠了解。 分裂人格是指人們“自轉”過度,有着過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邊界,不願被别人打擾,也不願為他人付出,極度缺乏安全感,侵略性又很強。這主要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嬰兒期缺少愛與關懷,生活在不好的環境中造成的。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步、舍棄,不敢堅持己見,試着對别人說“不”,這種行為模式讓我們變得郁郁寡歡,這被叫做“憂郁人格”。 憂郁人格者害怕變成獨立的自我,總在為别人而活。憂郁人格的侵略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不是折磨别人,就是傷害自己。心理學家認為,幼年的成長過程中,曾經受到過度的寵愛或者嚴苛的拒絕,覺得自己“應該”或者“必須”滿足别人的期待,是形成憂郁人格的原因。身為人父人母,你愛孩子的方式裡藏着ta的未來;身為人子人女,你的行為裡暗含着父母的教養方式。理智的愛不走極端,不過度寵愛,不過分苛責。這樣的特質,直接影響孩子的“自轉”能力,也決定了孩子是否擁有正确的自我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憂郁人格者主要的問題在于無法活出真正的自我。由于主體發展的不健全,他們的自我過于脆弱,很難用成熟的方式拒絕苛求,害怕被抛棄,也害怕良心不安。要改善現狀,唯一的路就是勇于獨立自主。 憂郁人格者的低自我價值主要來源于心中的膽怯,總在壓抑情緒。是以,要學會妥善處理情緒,敢于表達真實的想法,擺脫灰心喪氣和憂傷消沉。會發脾氣的人更健康,這也是一種能力,是自我價值和人格尊嚴中很重要的部分。不要總害怕失去,要學會為自己而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