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作者:我是青鳥

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節氣之一。在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時,為夏至日。據《恪遵憲度抄本》中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到達極限,在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小時左右,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日長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夏至面——天漸短、三伏将到

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而這天為什麼要吃面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說法。

夏至吃面的原因和說法

(1)象征着夏至這天的白晝時間最長

用面條的長比拟夏至的長晝時間,正如我們在過生日的時候也吃面,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夏至以後,正午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長度日漸縮短,是以,我國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2)預示着三伏天即将來臨

氣候上,夏至以後氣溫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就會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古人通過各種途徑來消暑度夏,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豐富的節日飲食,如夏至面。早在魏晉時古人就有伏日吃“湯餅”的習俗,湯餅就是後世面條、面片湯的雛形。夏至過後就是三伏天,是以夏至面又叫作“入伏面”。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3)夏至新麥登場要嘗新

夏至吃面,有人認為,夏至時,黃河流域夏收剛剛完畢,新麥上市,于是古人夏至吃面嘗新,慶祝豐收。從氣候和營養學上來說,夏至前後,氣候炎熱,潮悶多雨,人們常常食欲不振,消瘦憔悴,素有“苦夏”之擾。在飲食上,夏季宜多食助消化類的雜糧,尤以清淡為好。以此而言,面條是最好的時令食品,熱面可發汗去濕,涼面有降溫祛火之效;且面條制作簡單易行,食用友善,其中所加各種蔬菜等的營養成分能被人體很好地吸收。

品蓮馔——夏至應季食品

古人在夏至節氣這一天還有品嘗蓮馔的習俗。馔是佳肴的意思,蓮馔就是用蓮花各部分做的食物。蓮的花、葉、藕、子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早在唐朝時,人們就有在觀蓮節吃綠荷包飯的習俗。柳宗元《柳州峒民》詩雲:“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詩中的所說的綠荷包飯就是現今廣州和福州的名食“荷包飯”。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明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了荷包飯的制作方法:“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透香,名曰荷包飯。”荷葉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廣泛用于制作食品,蓮花、蓮子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宋朝人喜歡将蓮花花瓣搗爛,摻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蓮糕食用;明清時則習慣将蓮花花瓣制成荷花酒。慈禧太後還把白蓮花制成的酒賞賜給親信大臣,稱為玉液瓊漿。宋朝的玉井飯和元朝的蓮子粥,都是以蓮子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古典美食。時至今日,人們還十分喜愛食用蓮子制成的美味補品。藕更是人們經常食用的食品,如今用藕制成的花色菜肴也琳琅滿目。

夏至時節,吃雞蛋,治苦夏

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冥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夏至日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隻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牛喝麥仁湯,身強力壯

夏至節氣這一天,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夏至吃狗肉——可避邪

夏至時節,在嶺南地區有吃狗肉之習俗,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

民間關于吃狗肉這一習俗,有一種說法,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隻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當然,夏至吃狗肉,也應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疾病。

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于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指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便形成了夏至殺狗的習俗。

求雨——祈求風調雨順

正當南方擔心夏至雨水過多時,多旱的北方則有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古時人們通過這些儀式祈求風調雨順。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但是,雨水過多以後,為了晴天到來,人們又施術止雨,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過去,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還多祭祀二郎神(二郎神即李冰的次子,民間供奉他為水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天旱了,請二郎神降雨;雨多了,便會請二郎神放晴。

夏至節——先秦确立的節氣

夏至節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後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夏至節”。由于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災、旱災最頻繁的時期,這對于農作物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農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在古時,由于科技不發達,人們常在夏至節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禳災避邪,以求五谷豐登。祭祀對象、祭祀儀式及供品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多有差異。一般的祭祀對象多為祖先、土地神(或稱地母)、水神等。因為祖先庇佑子孫,土地神主宰農作物的收獲,水神主管降雨。早在周朝時,祭祀天地隻是皇帝的特權,平民百姓無權祭祀。土地祭儀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所有參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職人員都必須先行齋戒。現坐落于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随着時代的不斷發展,土地祭也成了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面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獲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面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嘗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因夏天炎熱,涼面(即過水撈面)在此時節最适宜食用,是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面祭祀土地神。後來有些地區也采用馄饨、涼粉、涼皮、荔枝或狗肉等做供品。現在夏至節祭祀的習俗已基本消失,但吃面的食俗流傳至今。

“兩面黃”——夏至節俗食品

夏至時節所吃的一種節俗食品“兩面黃”,它的做法和口味有很多種。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大緻的做法是:先将面條煮熟,撈出後用冷水沖涼,放入少許精鹽和香油拌勻;然後将平底煎鍋置火上,鍋内放油抹勻,将煮好的面條攤平鋪放在鍋内,用大火将面條煎至呈金黃色翻身,将兩面煎黃,盛于盤中。然後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做好湯汁。比如用鍋中的餘油炒蝦仁、肉絲、韭黃、香菇等,并加入适量的調味料,炒勻後盛出,将其淋在煎好的面餅上即可。

夏至戴棗花——避邪

在夏至時節,有些地方還有女子頭上戴棗花的習俗。俗傳此日女子頭上戴棗花可避邪。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蓮馔、求雨、戴棗花

每當夏至時節,樹梢的知了開始鳴叫,鄉下棗花盛開,小星星似的米黃色棗花幽幽飄香。婦女們便一起去采集棗花,然後互相戴在頭上。年長的婦女在戴棗花時,嘴裡還念念有詞:“腳麻腳麻,頭上戴朵棗花”。

“止麥蠹”——祈求糧食不遭蟲害

人們常說的“止麥蠹”是古時民間的一種農事風俗。這種風俗是因為古時科技不發達,人們為了祈求糧食不遭受蟲害而想出的一種方法。類似于一種巫術。其具體做法是:在夏至日當天,采集野菊花燒成灰,将菊花灰撒在麥囤裡。俗傳這樣可以止住麥蛾、麥蚜等害蟲。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日(夏至)取菊為灰。以止小麥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