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利用費曼學習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作者:壹芥家塾

分享給大家一個學習方法,叫“費曼學習法”,相信有的小夥伴早已知道這個方法并且付諸實踐從中獲益。我這不是帶着上國小的倆娃嗎,總希望能找一些适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我在《到底要不要陪着小孩子寫作業,至少要陪小孩寫作業到多大?》講過疊代更新的觀念,和“費曼學習法”有互相補充的作用,希望對大家有用。

費曼學習法是諾貝爾實體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創造的一種學習方法,主要分為四個步驟:concept(概念)、teach(教給别人)、review(回顧)、simplify(簡化)。

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對于低年級國小生來說就是國文的拼音、數學的加減法等等,通過學習要達到什麼目标,讓自己百分之一百的專注。

第二步教授他人。将要學習的知識盡可能用簡潔的語言教授給一個10歲以内的孩子,使他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教授過程中盡量脫稿,不能照本宣科,這樣就能快速發現自己似懂非懂、模棱兩可的地方,了解自己并沒有掌握透徹的知識死角,知道知識的難點在哪裡。

第三步查漏補缺。如果能用語言把知識完整地講給小孩聽,并且還讓小孩子能聽懂,說明自己已經完全了解該部分知識。如果還有不能完整描述的部分,在哪裡卡殼了,一定要回到知識本身反複學習,直至全部學懂弄通為止。

第四步是簡化概念,把書本知識完全變成自己的口語來表述,因為隻有變成了自己的語言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該知識。

看上去費曼學習法就是一個不斷深化學習的過程,建議家裡的大人孩子都可以試試。比如放學回家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今天在學校老師教了什麼知識啊,來,你來當老師,把知識教爸爸媽媽。”家長要盡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内容,如果他卡殼了,就陪他一起翻看教材、查找工具書尋找答案,幫助他建構知識架構,完善知識内涵,鼓勵他繼續用口語表達所學知識,直到他完整掌握所學全部内容。

這個說來我也有意無意中使用了費曼學習法,我之是以堅持寫文章,一方面是為了記錄和孩子們的成長經曆,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儲備知識,以便需要的時候随時能拿得出。很多人感慨“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并不是自己沒有讀書,沒有讀書就談不上方恨少,是讀了書之後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是碎片的,好像印象中有,又好像沒有,想用卻拿不出來,于是覺得是自己的記性不好,學什麼忘什麼。學什麼忘什麼太正常了,真正過目不忘的那是天才,過目就忘的才是正常人。

我們很多人讀書學習的時候就像“狗熊掰棒子”一邊掰一邊扔,等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的知識框裡面啥也沒有,需要用的時候啥也拿不出來。是以我才說随時記錄的重要性,拿自己舉例吧,我在日常工作中從事辦公室的工作較多,會把曆年來寫過的對上級的請示、對下級的批複、對平級的公函以及各種總結計劃分門别類地儲存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按照分類去檢索參考,通過自己的“工具箱”快速搭建出架構,接下來就隻需要填充内容即可,非常友善。

學習也是一樣的,閱讀到好的文章,及時寫下心得或總結,有時候靈感這種東西一閃即逝,随時記錄下來之後變成了自己的語言,需要使用的時候随時可以調出來。知識是為了現實服務的,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調不出來的知識就不算是自己的知識。學習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就像是在搭積木,将新學到的知識嵌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架構中去,知識樹(knowledge tree)就在你的不斷呵護下成長,你澆灌它,它成就你。一開始非常慢,慢到讓人崩潰,像十月懷胎,到後來越來越快,甚至當你積累到一定程度,靈感會出現“閃現”,文思泉湧嘛。頭腦中的知識互相串聯,融會貫通,漸漸體會到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想寫多少能寫多少。

我以前不了解為什麼有些人很厲害,似乎各個領域都能聊,後來通過積累發現隻要你的知識架構搭建了,知識積累足夠了,很多東西都能有章可循,舉一反三。仔細想想,健身、練字、考證不都是這個套路,一開始無比痛苦,看不到前路,到後來柳暗花明,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