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說到僧格林沁親自率兵圍剿黑旗軍,本以為是手到擒來,小菜一碟,沒想到一交手,他也是連戰連敗。最後他親自督戰也無濟于事,眼看着黑旗軍的大将楊殿乙就殺到跟前,喊着要活捉僧格林沁。
就在這危急關頭,僧格林沁最後的王牌部隊“洋槍隊”趕到了。洋槍隊有500多人,全部是洋人組成,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前裝線膛步槍,以及諾頓菲爾特速射機關槍,這樣的戰鬥力對黑旗軍來講就是天兵天将。隻聽乒乒乓乓一陣槍響,黑旗軍還沒看到敵人呢,沖在前面的戰士就成排成排地倒下去了。楊殿乙一看不妙,趕快收兵回營。僧格林沁帶兵追趕,駐紮在黑旗軍的大學營劉貫莊東門外。
楊殿乙回去一說,宋景詩知道這是洋槍隊來了。他們一合計,洋槍隊一來,再打是打不過了,如果等第二天僧格林沁把村子一圍,不用攻打,他們得困死在裡面。事不宜遲,當天晚上宋景詩就指揮部隊準備撤退。為了不讓清軍發覺,他們在城牆上紮了很多草人,然後把羊懸在戰鼓上面,把軍旗捆在牛馬身上,放開缰繩讓它們自由行走,造成旌旗飄舞,戰鼓狂擂的假象,其實城中的兵馬在半夜時分悄悄的都從西門跑了。僧格林沁也沒料到昨天還打得勢均力敵的黑旗軍,晚上就能一吭逃跑了,結果第二天一早,他沒費力氣就攻進村去,一看懸羊擂鼓,牛馬打旗兒,沒一個人影兒了,氣得是暴跳如雷,立即發兵追趕。一路追到冠縣縣城東南趙辛莊,追上了黑旗軍,消滅了一千餘人;然後又追到朝城,宋景詩設下埋伏,扳回一局,活捉了僧格林沁的大将成保。
從那以後,黑旗軍前面跑,清軍在後面追,經莘縣、範縣、濮州、開州,進入河南的滑縣,然後又掉頭向北,走臨漳、内黃,渡過漳河進入直隸,接着從成安、肥鄉、邯鄲、永年、曲周、雞澤一路北上,直到霞口,渡運河往東從德州回了山東。半月之間,馳騁于直、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三十餘縣,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冠縣。這一圈兒把清軍繞了個暈頭轉向,黑旗軍自己也累得人困馬乏。
回到冠縣後,宋景詩把黑旗軍化整為零,又展開了遊擊戰。無奈力量懸殊,黑旗軍越戰越少。到了十月,大将楊殿乙戰死,宋景詩感覺大勢已去,整頓剩下的黑旗軍向南逃逸,投奔了河南的撚軍張宗禹。
1865年,宋景詩跟随張宗禹在山東曹州設下埋伏,大敗清軍,殺死了僧格林沁,報了當年冠縣之仇。從那之後,宋景詩再無蹤迹,有的說他被朝廷抓住砍了,也有的說他在撚軍兵敗之後逃往他鄉,據說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還有人見他回過劉貫莊。宋景詩和黑旗軍的故事在冠縣大地上代代相傳,195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了一個電影《宋景詩》,完整講述了這段故事。
冠縣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宣告失敗。黑旗軍起義是為農民争取利益,并且軍紀嚴明,隻殺富濟貧,不騷擾百姓,得到了人民群衆的支援;宋景詩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和上司能力,也有戰略眼光。無奈當時的清朝雖然内憂外患,但是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以黑旗軍的實力還無法于朝廷抗衡,隻是為今後的農民運動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