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達木盆地,阿爾金山腳下無垠的荒漠中有一個廢棄的石油小鎮,它曾因石油而繁榮,又因石油而衰敗。從無人區到數萬人居住的繁榮小鎮,如今又回歸到無人區,繞了一個圈又回到原點。

冷湖原是無人區。1954年地質隊進入柴達木盆地進行勘探,次年,地質隊在柴達木盆地北緣發現了一個淡水湖,湖水很涼,于是就稱其所在地為冷湖,于此同時還在冷湖的周邊發現了石油構造,自此冷湖走上了石油開采的曆史舞台。
圖源:石油商報
冷湖,是尋蹤青海石油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地方。第一批來到冷湖的墾荒者,我們無法想像當時有多艱難,但他們是,有着堅定信仰,有艱苦奮鬥的革命幹勁的一代人。“一卷行李一口鍋,駱駝戰沙漠,渴了抓把昆侖雪,餓了啃口青稞馍。”那是中國大貧油的年代,國家建設急需石油。
1958年9月13日,鑽井隊鑽探柴達木盆地冷湖五号構造地中四井至650米時,先是出現井湧,繼而發生強烈井噴,日噴原油800噸,三天三夜噴勢不減,井場周圍被噴成了一片油海,那時沒有充足的儲油裝置,出井的原油一時拉運不出去,探區指揮部隻好組織人員築堤儲油,将噴出的原油圍堵成了一片“油海”。據說,當時,有一群野鴨從高遠的藍天飛來,誤把“油海”當成湖泊,結果卻被原油粘住了翅膀。
噴油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油田系統為之震動,緊接着各路勘探隊伍逐漸向冷湖集中,展開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懷揣着“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理想和抱負,立志在這蠻荒之地揮灑他們的熱血青春。由此,冷湖油田成為我國當時四大油田(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冷湖)之一,中國的地圖上從此有了冷湖鎮。
聽說在那個時代,第一批石油墾荒者的時代,石油小鎮還有自己的國小、電影院、歌舞廳,在西北的荒漠裡,隻要有人的地方,就不怕沒有物資。因為大家都需要,自然也就解除萬難也要把物資一定運進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湖人奔赴大慶、勝利等地支援建設,一度有“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冷湖人”的說法。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随着石油資源的枯竭,冷湖油田陷入開發低谷,曾經擁有數萬人的石油小鎮,逐漸成了一片廢墟,曾經為青海的發展和冷湖地區的石油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石油人,如今已是人去樓空。
整齊劃一的廢墟,從廢墟規模之大,可以遙想當年的輝煌。在廢墟原址的不遠處,還有一座“現代化”的冷湖小鎮。鎮裡設施齊全,大型體育館,大型商場,巨大的政府辦公大樓,都粉刷維護得嶄新。街道幹淨整潔,幾乎每隔10米就有一個監控攝像頭。密集的道路綠化在荒漠中格外紮眼。
然而,街道上,沒有人。那些大型建築,裡面全是空的。偌大的學校裡空無一人,室内的桌椅闆凳都殘破布滿灰塵。曾經這裡充盈着石油兒女幾萬人幾代人的身影,如今這裡隻有掠過戈壁的風,殘破的牆壁上的教員語錄,恍如隔世。老基地的殘牆上,留下許多冷湖人千裡重返的印記。
冷湖有兩座豐碑:一座是紀念冷湖油田第一口油井——地中四井出油;另一座碑上書:“為發現柴達木石油工業而光榮犧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而在冷湖四号地區的東南角,有一片被矮小圍牆圍起來的大片地方,在幹冷的空氣中靜默着,這裡就是冷湖四号公墓。始建于1983年9月,在1995年、2010年進行修繕。這裡長眠着自青海油田勘探開發以來,先後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上司、職工和家屬。在這些墓群裡,随處可以看到父子、夫妻的墓碑,他們屹立在這裡,守望着冷湖。
在這個地球上跟月球一樣的地方,在這個幹部和勞工一樣的地方,在這個女人和男人一樣的地方,他們在地下找出了石油,他們在戈壁建立了城鎮,他們在這裡安營紮寨,在這裡生兒育女,他們在這裡活着,他們在這裡死去……
在我們這一代80、90後的腦海中,很難想象當年石油人的艱辛。荒涼的戈壁灘、廢棄的城堡、長眠地下的石油勞工,這一切構成了所有照片、影片的元素。遠在幾千公裡之外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已經讓這個世界忽略了這些為中國石油奠基的前者。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這些石油人為了什麼,“我為祖國獻石油”這七個字包含了太多太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