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在舊社會中,女生仿佛生下來就是要嫁人的,幼時需要聽從父母、兄長的教育,而長大後嫁給他人,又需對丈夫言聽計從。
仿佛女性角色在曆史的長河中沒有過自由、沒有過獨立的思想,她們隻是依附于丈夫生存的可憐人,即使丈夫在外尋花問柳,妻子也不能表露出半分嫉妒,這便是婦德。

直到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女性角色才慢慢開始被關注,開始得到應有的尊重。
小時候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感覺其中的含義久久不能了解,時至今日,長大後的我對那個時期的研究更加深入之後,才慢慢懂得魯迅先生所寫故事的真正含義。
曾經在課文中學到過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祝福》,當時閱讀這篇文章之時,隻覺得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為人膽小、懦弱,所經曆的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可如今的我再次讀到這篇文章、讀到祥林嫂時,卻發現已成為了書中人。
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并沒有多少人如祥林嫂一般自怨自艾,但大部分人已經成為了書中所描述的“旁觀者”。
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大多都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同時他也是當時極為盛行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主張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他想要通過白話文小說,向大衆傳播新思想。
從他的第一篇《狂人日記》發表之後,魯迅的名聲便傳遍了整個中國,他筆下的人物生動、形象,無不顯現了當時最底層社會的不堪生活。
他的那篇《祝福》中的祥林嫂、魯四爺正是那個年代傳統封建人民的縮影。
在曆史的長河中,女性角色總是屬于弱勢群體,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希望,是生活的失敗者,而她們所接受的封建思想則是毀了她們一生的根源。
祥林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新思想剛剛萌芽,剛剛進入大衆的眼簾,每個貧苦人民看到新思想,就仿佛看到了希望,可那些可恨的地主階級、資産家拒絕接受這先進的思想。
他們認為舊思想是他們統治貧苦人民的武器,是他們生活的保障,他們不願意打破這種局面,不願意邁出那曆史的一步。
故事的開場,祥林嫂不是魯鎮人,丈夫的去世意味着祥林嫂成為了一個寡婦,成為寡婦的下場她已猜到,必定是被夫家賣到别處,無奈之下,她選擇了逃離。
逃出來的祥林嫂來到了鎮上,在魯四爺家裡做起了女工,魯四爺見祥林嫂幹活利落,心裡很是得意,但是一想到祥林嫂是一個不詳的寡婦,便眉頭緊皺。
寡婦的名聲給祥林嫂帶來了數不盡的數落,可她不在乎,她此時想要的隻不過是簡簡單單的生活,并沒有想過能夠再次結婚。
可上天總是在開玩笑,踏踏實實生活的祥林嫂被原本的夫家發現了蹤迹,便向魯四爺提出想要帶走祥林嫂的想法,魯四爺雖欣賞祥林嫂的活計,但又不想惹上麻煩,便沒有插手這件事。
曾經的夫家将祥林嫂帶走後,賣到了山裡的一戶人家做老婆,此時的祥林嫂心如死灰,她隻能接受被賣掉的命運。
再次結婚的祥林嫂很快為丈夫生了個兒子,一家人也算是其樂融融,可好景不長,丈夫病死,而唯一的兒子被狼叼走了,祥林嫂也被夫家趕出了門。
無處可去的祥林嫂隻能重新來到魯四爺家中做女工,當她給四嬸講起自己所經曆的一切時,四嬸眼中滿是心疼,便默許她留了下來。
可在那個新舊思想交織的年代裡,身為寡婦的她再次婚嫁,無疑是被送上了絞架,任人在背後說三道四。
他們認為祥林嫂已經是一個不祥的女人,所做之事傷風敗俗,而當祥林嫂聽到别人的诋毀時,内心不再有任何起伏,如今的她隻希望能夠苟且地活下去,她的臉上再也沒有了曾經的笑容。
一年一度最忙碌的祭祀活動開始了,可祥林嫂成為了這鎮上最悠閑之人,沒有人願意讓她幫忙,害怕她的晦氣沾染到自己身上。
甚至有不懷好意的婆娘故意吓唬祥林嫂,說她今後下了地獄,有兩任丈夫等着她,她該跟了誰好呢,閻王爺隻好把她鋸成兩半,分給他們。
這句話可吓壞了祥林嫂,今後的她昏昏沉沉,心裡想着千萬不要把自己鋸成兩半,最後聽信了柳媽說的話,把自己所攢下的積蓄全數捐給了廟裡,求上天原諒自己這一世的罪孽。
可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信了這荒誕無稽的玩笑,終日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再也沒有了曾經的生機,正應了那句話:“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早在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鎮上之時,魯四爺對這個二婚的祥林嫂很不滿,認為祥林嫂的行為傷風敗俗,不配在自家工廠幹活。
魯迅筆下的魯四爺形象,代表了封建舊思想,他認為女性的存在就是服務于男性,即使丈夫病死,妻子也不能再次改嫁,即使祥林嫂是被逼迫,在魯四爺的眼裡,終究是祥林嫂的錯。
而魯四爺所信奉的舊思想的對立面則是蓬勃興起的新思想,新思想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一切的偏見,倡導人人平等。
使每一個人都有當家做主的權力,使卑賤的女性角色不再受欺淩,讓祥林嫂那樣的女性擁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在那個新舊思想碰撞的年代,祥林嫂注定是不幸的,畢竟封建舊思想是幾千年傳承的病根,難以根治。
“人性”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數千年來,關于這個問題讨論,從來都沒有具體的定論。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句話,但也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人性那邪惡的一面。
當一些事情發生之時,身為旁觀者的我們難以體會到當事人的痛苦,尤其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網際網路上的一些網絡噴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人,殊不知這些言論給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故事的主人公祥林嫂原本也是一個善良、樂觀的女性,可是她生活的時代活生生“吃”掉了她。
可身為旁觀者的人們絲毫沒有感受到祥林嫂的歇斯底裡,反而在旁邊對祥林嫂指指點點,成為了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中的魯四爺是一位有權勢的旁觀者,他欣賞祥林嫂的幹活麻利,可深受舊思想毒害的他難以接受再婚的行為,在祥林嫂悲痛之時,不僅不同情她的遭遇,反而嫌棄她傷風敗俗,把她趕了出去。
而同為貧苦階級的柳媽,雖說為人熱心、善良,可她的所作所為令人寒心,先是譏笑祥林嫂為何不反抗到底,後來故意诓騙祥林嫂捐出錢财,這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推入了深淵。
柳媽到底善在哪裡?即使她不殺生、吃素,可正因為她的一番話,才把祥林嫂逼瘋,在她的舊思想裡,即使丢了命也好過現在苟且偷生地活着。
居住在鎮上的居民們亦是旁觀者,這些人和祥林嫂毫無關系,卻把她當成了飯後的笑柄。
在祥林嫂第二次回來之後,鎮上的人雖依舊喊她祥林嫂,可總覺得話語間多了幾分鄙夷,和第一次來時相比,笑容變得冰冷,言語間也滿是譏諷。
起初的祥林嫂想要把自己滿腔的委屈向他人訴說,可誰知竟成了别人眼中的趣事,祥林嫂每次走在路上,總有人打趣她,這些打趣無疑是在往她的傷口上撒鹽,可那些人不以為然。
久而久之,祥林嫂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回應鎮上那些人對她的打趣。
悲慘的祥林嫂被趕出魯家之後,成為了大街上人人喊打的乞丐,眼神中再無半點生機,整個人瘋瘋癫癫,也忘記了曾經發生的一切。
最後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鎮上的人們發現了祥林嫂的屍體,仿佛死了很久,具體是何時死的,無人得知。
此時的衆人眼神中沒有半分憐憫,有的隻是失去了飯後談資的可惜。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旁觀者,認為祥林嫂的一生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他人,可如今卻發現自己早已成為了書中人。
起初的祥林嫂并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女人,她嘗試做出過反抗,面對夫家的賣身,她逃走了,可她的反抗是不徹底的。
她的反抗是建立在封建禮教之上的,她骨子裡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可她所走的路并不是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而是一條通往“地獄”的橋。
除去這個社會冷酷無情帶給她的打擊,她早已給自己宣判了死刑。
祥林嫂之是以落得如此下場,更重要的是她無法擺脫骨子裡的奴性,她沒有獨立思考的思想,她願意相信所有人。
柳媽說的話她信,是以她把自己的積蓄如數捐出,鎮上男女老少的話她也信,是以她變得沉默寡言,不再訴說自己的委屈。
正是這份信任,導緻她走向了深淵。
細細想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縮影,在生活中,我們沒有主見,習慣了聽從他人的指令,即使内心抗拒,也不願意向前踏出一步,不願意打破這種“和諧”的局面。
不知不覺中,我們活成了祥林嫂,要麼等待着别人被“吃”,要麼等待着别人被“吃”。
祥林嫂的存在,是當時社會的悲劇,更是大多數人生活的縮影。
起初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魯迅在《祝福》所塑造的人物,無論是祥林嫂,還是魯四爺、柳媽,隻是這世間千千萬萬中的一員,他們的無知、愚昧、冷漠和階級無關,他們所表達的是人性,是無關乎受教育程度的。
無論是在當時的那個舊時代,還是在如今的21世紀,關于人性問題,都無法給出具體的答案,可長大後的我們,已經可以讀懂人性的部分含義。
現如今的我們和祥林嫂一樣,處于社會的最底端,而像魯四爺這樣人依舊存在,他們牢牢地掌控着我們的命運,即使對生活不滿,也隻能通過改變自己,去适應社會。
生活強加給我們的,我們無法擺脫,隻能順應時代的步伐,做一粒随風消散的沙子。